承德老人剪报50年 建成“民间档案馆”

发布时间:2017-07-13 17:36:15来源(作者):和合承德网 记者


    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几份剪好的报纸分门别类放在一起,封面上工工整整地写上编号和日期……这样的剪报人生,今年81岁的苏天跃老人已经坚持了50余载。如今,积攒下来的1400余册剪报不仅真实地丈量着老人的人生厚度,也忠实地记录着祖国50年来的发展与变迁,成了一座小小的民间“档案馆”。苏天跃老人是最早的一批俄文大学生,采访中,他向记者表示,愿意义务教授俄文,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和本报联系。
    1400余册剪报组成的小小档案馆
    一张8开大小的硬纸板,用小楷工工整整地誊写的“剪报目录”用胶带粘贴在上面,天文类、地理类、政经类,每一个大类下分为多个小类,上有国家大事,下有治病偏方,134个小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谁要是来查资料,我就把这个目录给他,然后我再到库里去找,每一个小类的剪报本都在10本以上,只有我找得到!” 谈起自己的“小型图书馆”,苏天跃老人颇为自豪。7月21日下午,记者在老人家中看到,客厅里的两个书橱,里面是一层层密密麻麻的剪报本,凝聚着老人多半生的心血。他给记者拿了一本二战剪报,封面用毛笔写着“36-12”,在历史大类中,这一本已经是36小类中的第12本了。
    苏天跃老人今年81岁,先后在地震局、市财校等单位工作,直至退休。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的他,第一份剪报是1959年的一份参考消息,上面是南斯拉夫的一则地理新闻。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剪报的时候没有分类,后来在学校里做图书馆管理工作,他按照图书分类的方法,把报纸按照目录分类剪贴,渐成规模。从高铁建设到中美关系,或是电影电视,都是苏老收集的对象。
    “能够帮助别人,我感到很快乐”
    目前,老人家里订阅的有《承德日报》、《承德晚报》和《参考消息》,每天清晨,苏老都会坐在书桌前,仔细阅读报纸,看到心仪的内容,就用剪刀剪下来,分门别类地粘贴好。“剪报能获得知识,收藏快乐,这么多年来,它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苏天跃老人说。知道老人有剪报的爱好,儿女们都会把看过的报纸攒下来给老人送去。
    老人的剪报也成了亲朋好友的“资料库”。孙女写作文要查资料,都会到老人的剪报里找找。邻居需要医疗方面的知识,苏老的剪报里也都有。看到自己的剪报帮助到了身边的人,老人也特别开心。
    苏天跃老人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接受了比较扎实的俄文教育。多年来,他每天写日记,已经写了81个本子,几百枚俄罗斯各个时期的邮票,老人都用俄文配上了说明,日常的对话和写作都没有问题。“我有个愿望,想要免费教给大家俄文,能够帮助别人我觉得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