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和改善档案事业发展环境——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玉帕新 (图)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2:41来源(作者): 

带着家乡人民的嘱托,云南省勐海县档案局局长玉帕新这位“80后”全国政协委员又一次来到祖国首都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责。今年她带来了什么提案,记者就此对她进行了专访。

  玉帕新委员介绍说,自己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档案工作者,对于优化和改善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感受颇深。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档案法》的颁布实施,使档案事业走上了依法治档的轨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档案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修改的地方,比如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文件的管理等法律依据不充分。尤其是《档案法》的可操作性不强,这是大家的共同感受。比如基层档案部门的编制问题,虽然1985年劳动人事部和国家档案局就颁布了《地方各级档案馆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但没有纳入到《档案法》中上升到法律层面,而导致执行力不强,大多数地方档案馆没有随着馆藏量的增多而增加编制;虽然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将档案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但没有具体的标准,随意性很大;行政处罚不是很细,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全国政协委员、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毛福民与她联名向大会提交的三个提案中就有“关于建议抓紧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提案”。

  玉帕新委员来自布朗族,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委员,自然关心民族地区档案事业的发展。她说,由于民族地区大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档案馆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优化和改善边疆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尤为重要。以云南省为例,全省16个州、市级综合档案馆平均面积为2391平方米,仅为《档案馆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州、市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最低标准面积的三分之一。129个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平均面积仅为720平方米,仅为国家最低标准面积的一半,其中12个县级综合档案馆无档案库房。全省约有180多万卷已到接收入馆期限的档案,因库容不足或没有档案库房而无法及时接收进馆,散存在州、县直单位和各乡镇。全省146个综合档案馆有110个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有少部分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馆库简陋,保管条件差,温湿度难以控制,对档案的安全造成隐患。尽管云南省政府曾于2003年至2005年先后安排了共计1700万的馆库建设专项经费,利用这些经费,一批档案馆得以改扩建或重建,全省的档案馆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是杯水车薪,需要重建或改扩建档案馆库太多,而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有73个国家级贫困县,大部分州、县级财政自给能力较低,档案馆库建设受到制约。若仅仅依靠省、州、县级财政投入,云南地区档案馆馆库建设难度较大,时间跨度也较长。实际上,云南的情况只是全国边疆民族地区档案馆建设的一个缩影。因此,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国家综合档案馆馆库建设刻不容缓。鉴于这种情况,从确保边疆民族地区档案资源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出发,她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档案馆馆库建设的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中西部地区贫困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规划时,应向边疆民族地区予以适当倾斜,同时,将未达标的州、市级综合档案馆和非贫困县综合档案馆建设一并纳入中西部地区贫困县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规划予以统筹考虑。

  她表示,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要认真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加强调查研究,主动反映基层的社情民意,积极为家乡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开展送档案开放目录、已公开现行文件目录进社区进乡镇活动,扩大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档案馆的职能;按照国家、省、州档案局的部署,着眼于‘两个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服务,这是回去后要着手抓的工作。”玉帕新委员谈到勐海县档案局今年的工作打算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