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2:31来源(作者):
至今,我们可能依然无法完全理解阿尔伯特亲王当年关于万国工业博览会的设想,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灵机一动。但举世公认的在于,世界博览会的第一人,非阿尔伯特亲王莫属。由他创意举办的1851年的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启了世博会150多年的光荣与梦想,今天,这个梦想照进了中国。
“水晶宫”位于伦敦海德公园内,是一座展览馆,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专为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大博览会而设计建造
水晶宫里的梦想
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一般认为,当今的世博会,大体可以从那里找到似曾相识的迹象。但岁月苍茫,往昔的盛况早已湮没于时间长河的泥土之下,今天人们记忆中的光荣,只能从1851年的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
1837年之后,英国进入到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帝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之下到达巅峰。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也功不可没。正是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英国废除高关税的谷物法,主张自由贸易。
阿尔伯特亲王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表哥,来自于德国,他的许多建议都深得女王之心,自然,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的建议,也得到女王的大力赞同。可是,这个建议一开始并未取得英国各界的认可,在工业革命开始的不长时间内,浓厚的重商主义情绪,依然弥漫于英国的各个角落。
但阿尔伯特亲王的执著努力,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英国赢得了意想不到的声誉。英国充分利用这次世界盛会,形象地向世界展示了日不落帝国的工业、科技和文明,在人们封闭的头脑中照射进一道炫目、震撼、启迪的光芒。这道光芒让人豁然开朗,理解与交流、展示与表达,原来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昭告世人。
而“水晶宫”无疑以其大胆、独特的姿态,将人们关于世博会的记忆,化作形象的永恒。约瑟夫·帕克斯顿,是英国著名的园丁、作家和建筑工程师,他曾经受王莲叶子的背面有粗壮的径脉呈环形纵横交错的启发,用铁栏和木制拱肋为结构,用玻璃作为墙面,首创了新颖的温室——水晶宫的设计思路,完全一脉相承。
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其设计理念,其实也可追寻到帕克斯顿的“温室”。而这个在今天看来似乎理所当然的设计思路,在19世纪的英国乃至世界,都堪称一次冒险。可是,英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为“水晶宫”支撑起了坚实的基础,1850年9月26日,水晶宫奠基,6个月不到就竣工了,整幢建筑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
城市的机会 国家的梦想
自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世界各国对举办世博会表露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除了战争等不可抗拒因素,世博会几乎风雨无阻。究竟是何种魔力,使得世界各国对世博会如此情有独钟?答案也许是:机会与梦想。
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在160天展期中,参观人数达630多万人次,是当时伦敦人口的两倍。同时,这也是当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壮观的场景,足以让英国乃至世界目瞪口呆。而除此之外,630吨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高速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桥梁等大型模型,不仅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也激发了世界各国创造的热情。
就科技意义而言,许多对人类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产品,都是首先在世博会亮相,如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人类基因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现代数码影像摄影技术……
在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世博会的作用如今也尤为突出。1933年的世博会,使芝加哥成为了美国的城市中心区。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加速建造了新的地铁系统,扩充了城郊高速公路网。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形成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992年的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不仅推动了西班牙较为落后的南部地区的发展,改善了南北差距,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而且在安格鲁西亚地区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许多人都知道,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而建。但很少人有了解,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博览会,同样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艾菲尔铁塔,作为世博会纪念建筑,不仅成为世博会历史上最灿烂的一笔,而且成为巴黎以及法国的世界形象——这可谓是世博会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最形象的演绎。
世博会上的中国元素
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很自然地让人想起了中国人的世博情缘。
据说,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贵州茅台酒参展。起初,装在深褐色陶罐中的茅台酒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的工作人员决定换个引人注目的场地。不小心,一瓶茅台酒被工作人员失手打翻。令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四溢的酒香,很快吸引了众多的品酒之人。就在这届世博会上,贵州茅台酒荣获金奖。
具体的细节,今天已经很难考证,但“酒香为媒”,却生动地打破了东西方的界限,为世博会添上了一丝浓郁的东方式的幽默与温暖。而这个故事也是如此激动人心,它的传奇,完全遮住了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其他身影。当我们细细检索中国之于世博会的记忆,我们竟然发觉,中国其实早已走进世博会的世界。
就在1851年伦敦第一届世博会上,广东商人徐荣村以“荣记湖丝”参展并一举荣获大奖。徐荣村成为第一位参展世博会的中国商人。而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在博客中透露,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上,一位被称为希生的中国人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这一信息是从英国画家塞鲁斯所画的首届伦敦世博会开幕式情景中获得的。
有案可查的是:1873年,中国清朝政府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组织并派代表出席了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1906年意大利世博会,中国江苏的颐生酒代表中国制酒业在世博会上获得了第一块金牌。近代中国的两大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也参加了1915年美国旧金山世博会和1926年费城世博会。
更为传奇的是,晚清上海小说家陆士谔,在1910年发表的小说《新中国》中,竟然精准预测了中国上海世博会就在2010年召开。不仅时间准确,小说中所描写的许多情节,也与100年后的今天相契合!
传奇,为中国人的世博之路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尽管真实的情景未必这般美丽而令人神驰,但其中却显然包含了我们期待的光荣与梦想。今天,这种传奇与浪漫,还会依旧流传并续写新篇吗?上海世博会的日子到了,我们期待着新的传奇与浪漫也一同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