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坚强崛起的四川档案工作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2:31来源(作者): 

  

写在“5·12”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

大灾之后坚强崛起的四川档案工作

 

    “5·12”汶川地震过去两年了,震后重生的四川档案人用行动书写着坚强与奋进——档案馆库建设步伐的加快,档案资源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档案服务工作有序开展,让我们欣慰地看到四川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

 

档案资源建设跨越发展

 

  灾后两年来,档案馆建设开工项目之多、投资规模之大,在四川省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列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的九寨沟县档案馆等7个恢复项目已全面结束,绵阳、德阳、都江堰档案馆等17个重建项目全面启动。2009年底,遂宁市、广安市、资阳市、白玉县、稻城县、会理县、红原县、若尔盖县等档案馆建成投入使用。

  2009年,“加强档案资源建设”被写进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省档案局馆加强到期应进馆档案的接收工作,努力从源头上保证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完整与安全。去年一年,全省接收征集档案70余万卷,创近20年来新高。甘孜州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年”活动,加大依法接收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全州去年新进馆档案超过过去15年接收档案量的总和。

   全省各地积极开展重大活动档案及特色档案工作。省档案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通知》,省档案馆直接参与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档案管理工作,把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召开重要会议、举行重大活动,均在会议(活动)前通知市档案局馆到现场采集资料。巴中市完成了近300名老红军口述档案资料的采集工作;仪陇县将朱德同志珍贵档案资料征集进馆;自贡、泸州、广元、阿坝等地积极开展了名人档案、民生档案、地方特色档案、家谱、族谱的征集工作。

 

灾后档案服务工作有力推进

 

   四川省档案局馆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都、德阳、广元、遂宁、宜宾、资阳等地采取对重大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档案进行执法检查,仅去年一年就对499个项目进行了指导和验收。

  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南充、资阳、眉山等地积极开发社保、婚姻、户籍、医疗等民生档案提供服务;汉源县开展移民档案服务工作,去年全年接待查阅档案者超过1.5万人次;荣县提供民生档案服务,接待利用者最多一天超过500人;都江堰市帮助300多个家庭建立了“再生育服务档案”,成为灾后重建档案服务民生的一大亮点。

   全省各级档案馆立足馆藏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展现档案独特的文化魅力。由省档案局馆和省级有关部门共同编辑的《辉煌六十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图册》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集中展示了四川60年来的发展成就。省档案馆、成都市档案馆分别编辑出版了《四川解放档案文献图集》和《成都解放档案文献》;甘孜州档案工作者撰写的《如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几点建议》《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五条措施》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关注。

 

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加强

 

  灾后两年,全省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取得许多成绩。北川档案抢救修裱、系统整理和数字化扫描加工等工作全面展开,进展有序,目前已完成120多万页全文数字化扫描。各地不断完善重点档案抢救实施方案,加大经费投入,购置修复设备,培训技术人员,抢救工作更加科学,抢救质量进一步提高。

  灾后,档案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省档案馆2009年完成了馆藏101万多卷档案案卷目录数据整理入库,采集市、县、和省馆民国档案案卷目录数据23万余条,接收采集省级机关和市州政府信息近8000份。攀枝花市档案局馆启动了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加工项目;德阳市档案局馆建成全市机关归档文件在线目录及全文查询;绵竹市全面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

  回顾在抢险救援、抢救保护档案、收集抗震救灾资料、恢复重建方面付出的艰苦努力,四川档案人选择了勇于担当,在逆境之中书写下精彩的篇章。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为四川省档案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也对档案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历灾难,迎接挑战,站在新起点,四川档案事业必将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