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外媒体打开“历史的大门”(在中央外宣办发布会上)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2:28来源(作者): 

  本报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杨雪梅)今天中国国家档案局迎来了中外数十家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很多人第一次走进这个“机要重地”——这里珍藏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档案(相关报道见第十一版)。

  为纪念建党90周年,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将举行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和采访活动,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选择在国家档案局召开。

  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向记者“解密”了中央档案馆的前世今生。

  杨冬权说,到2010年,中央档案馆共收藏档案125万卷,约有1亿多页,案卷排架长度超万米。照片16万张,录音、录像磁带16000多盘,电子档案3900多盘。这些档案资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真实记录,是研究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现代历史等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收藏的档案主要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和派出机关在各个时期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新中国成立前,相继在各地成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民主政权形成的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和各直属机构、全国政协形成的档案;一些全国性人民团体形成的档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的手稿、书信、日记等档案和资料。其中数量最多、相对最完整的是毛泽东主席的手稿,共有4万多件。

  杨冬权介绍,中央档案馆的档案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档案。即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档案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档案。其次是党政档案统一管理。即既有中国共产党的档案,又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机关的档案。第三,这些档案形成单位级别较高。主要是中央机构的档案。第四,公文类档案居多。主要为文书档案。第五,主要是20年前形成的档案。

  杨冬权介绍,中央档案馆的档案保管期限均为永久。这些档案不是各单位的全部档案,而是各单位经过鉴定、需要永久保管的档案。这些档案将是永恒的历史遗产。

  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国家档案局坚持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通过接待阅览、接受咨询、举办展览、编辑出版档案资料、拍摄并播出文献电视片、制作网站视频等手段,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档案利用需求。

  杨冬权介绍说,中央档案馆还设立中央国家机关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为公民查阅国务院各部委的政府公开信息提供方便。

新闻发布会上,杨冬权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