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开放时间(法定工作日)
上午: 08:00 -12:00
下午: 15:00 -18:00
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24-08-26 10:56:24来源(作者): 自治区档案馆 韩效东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1963年,广西召开历史学会成立大会,邀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及北京大学副校长翦伯赞莅会指导。会后,二人相约至灵渠游览一番。当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灵渠两岸鸟语花香,千树叠翠,渠中水草飘忽,鱼翔浅底,郭沫若沉醉于这山水之间的同时更是对灵渠设计之精巧、底蕴之深厚、意义之非凡赞不绝口,于是写下了这首《满江红·灵渠》。他还在后记中写道:“二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郭沫若(前排左二)一行在灵渠游览
《满江红·灵渠》后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见证
灵渠,原名澪渠,因凿于秦代,又叫秦凿渠,是我国闻名于世的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随后,秦始皇为征服岭南,统一中国,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南攻百越。因越人顽强抵抗,加上岭南山高路险,致秦兵“三年不解甲驰弩”,打到最后竟然连军饷粮草都供应不上。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又命监御史史禄率卒“凿渠而通粮道”。史禄以十万之众,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挖道开渠,历时五年,方告凿成。于是秦军畅进,岭南平定,百越民族得以纳入中华,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便由此奠定了下来。
据史料档案记载,灵渠建成后长期服务于战事,汉武帝讨伐反叛的南越王王吕嘉、汉光武帝平定交趾(今越南)征侧、征贰叛乱、清代刘永福黑旗军抗法斗争等皆通过灵渠运兵输粮,保证作战需要。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二水,连接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我国南北交往的重要通道,它为促进和巩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以及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马援取道灵渠,平定叛乱(防城港市伏波文艺园)
汇聚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天下奇观
灵渠设计巧妙、工程精当,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秦国三大水利工程”。它由大小天平、铧嘴、秦堤、泄水天平、陡门、南渠、北渠等组成。大小天平是“人”字一撇一捺,枯水期将海阳河水全部拦入南北渠道,以利船舶往来;涨水期洪峰越过坎顶,流入湘江故道,避免水患。因其既可拦水蓄水,又可排洪泄洪,故称为“天平”。撇捺连接处叫做铧嘴,高6米,宽23米,狂放不羁的海阳河奔流到此便乖乖地按照设计者的意志,七分之水顺撇而右沿北渠流入湘江,汇长江,注东海;三分之水顺捺而左沿南渠过兴安县城在灵河口流入漓江,汇珠江,注南海。故有民谚曰:“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南渠和北渠是联通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全长35公里,其中南渠30公里,北渠4公里。在渠水浅狭、流急处建有一个个半圆石墩,称为“陡门”,它的作用是集中比降,提高水位,以便“蓄水通舟”。“陡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当船逆流而上入陡门后,即将陡门下闸,水涨船高,逆舟便顺水而上了,有如“舟爬楼梯”。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如此描述:“渠内置斗门三十有六,每舟入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下,以通南北之舟楫。”
灵渠的这些水利工程,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丹麦科学院的一位院士在考察灵渠后惊叹道:“我考察了世界很多水利工程,这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而这伟大的工程,出自2200多年前一无炸药水泥,二无精密仪器的我国劳动人民之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非凡的才智。
灵渠工程示意图
滋养一方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的利民工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唐中期,岭南已与中原地区沟通交往一千余年,早非先秦时的化外之地。作为“三楚两粤之咽喉”,灵渠的功用自然由战事转运兵员粮草,向经济贸易、政治管治乃至文化沟通等多方面转化。
《兴安县志》写道:“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广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唯一水是赖。”当时向北运送两广沿海的海盐,调往湖北铸钱用的云南铜,以及南运到广东的湖南大米,灵渠都是必经之道。1736年,21岁的袁枚告别家乡杭州,乘船南行,经由江西一路到了桂林。路过灵渠时,他写下这样的诗句:“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彼时正值乾隆年间,正是灵渠航运业鼎盛时期,可谓是千帆云集,场面甚是壮观!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湘桂铁路的修通。据2010年版《灵渠志》载,1938年湘桂铁路通车前,灵渠每天通航客货船只可达三四十只,货运量可达300余吨。
1939年,湘桂铁路修通,灵渠的航运作用逐渐被取代,但悠悠灵渠水却从未停止对兴安土地的滋养灌溉。仰仗于灵渠,历史以来的兴安丰饶富足、繁华热闹,明代人颜皞作赋道:“兴安之山兮苍苍,灵渠之水兮洋洋。此邦之民兮乐且康,颂公之德兮山高水长。”
客货船只在灵渠中通行
彰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壮美画卷
灵渠的开凿让秦王朝得以在广西设桂林郡,虽然当时郡治不在桂林,但至少给了桂林一个名字。而后灵渠长达2200多年的航运商贸,更令桂林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它甲天下的山水,很大程度上是天下人通过灵渠发现的。
如今灵渠已是桂林旅游的重要打卡地之一,当地政府重建和新建了九曲桥、观景亭、荷花池等,把古老的灵渠装点得更加美丽娇娆。清清的渠水如珍珠项链般绕过兴安县城,渠上一座座古桥新亭则似颗颗珍珠,古朴、雅致、精巧。秦堤上“桃花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堤侧的“三将军墓”“四贤祠”饱经风雨,默默记录着千年来修渠、护渠有功之人,是寻幽探古的好去处。渠东侧,一块巨石拔岸而起,无倚无靠,这就是富有传奇和神话色彩的“飞来石”。传说当年灵渠开凿时,有猪婆精作怪,堤坎白天建成,晚上便被它拱毁。工程屡建屡毁,工匠们屡毁履建,终于感动天神,使从四川峨眉山遣来神石,镇住猪妖,坎始筑成,“飞来石”自此得名。巨石傍小桥流水,古树盘根错节,桃花瘦竹,掩映杏亭。铧嘴之上,分水亭飞檐临江,亭中石碑上,清人查淳所题“湘漓分派”四字,笔力雄健,潇洒奔放。分水潭碧波粼粼,四周群山起伏跌宕,倒映其中。春来烟雨朦胧,如诗如梦;夏至江水澎湃,波浪奔腾;秋到满山橘黄,遍野稻香;冬时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兴安八景——铧嘴观澜(彭榕1932年画作)
灵渠南渠美景
承载两千多年时代记忆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保护和加强对灵渠的管理,1952年,兴安县成立了管理灵渠的专门机构——灵渠管理委员会。70多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及兴安人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灵渠进行全面整修,积极开展灵渠申遗工作。
1973年,广西向国务院申请将灵渠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8年荣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1年荣获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等。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市长李楚说,“灵渠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认定的全球重要运河遗产实例,对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它推动了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对世界早期不同文明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支持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8年,灵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这流淌了2000多年古灵渠,如今就像一位饱经沧桑变化已无忧、见惯世事兴衰而不惊、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居老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以清清流水为伴,看天上云卷云舒,一切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