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龙桥上挂灯笼

发布时间:2023-08-28 09:19:39来源(作者): 北流市档案馆 李德

  “街墟由城北隅东转,有溪自城北来,石桥跨之,曰登龙桥……沙街东北过广济桥,则北溪之水,至此入绣,渡桥而与登龙之路合”。这是300多年前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文学家徐霞客在游记中描写的北流登龙桥状况,而今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不由对经历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登龙桥肃然起敬。

  登龙桥位于北流市龙桥路,即现在北流城区东门口,据现存北流市档案馆《北流县志》(清嘉庆版)中记载:“登龙桥在附城东,初名化龙,宋之学前桥也......”。桥上有登龙亭,《北流县志》(民国版)中这样记载:“登龙亭,登龙桥上,明崇祯初知县王廷学、刘修己建,康熙三十四年典史沈德载、邑人杨志等重修......”。由于登龙桥古迹保存完整,内涵丰富,在北流具有较大的文化影响力,1962年被列为北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龙桥全长36.3米,拱跨10米,高5.5米,宽13.5米,北桥面以青石铺砌,南面庙宇以青砖砌墙、青瓦覆盖,桥的东西两端入口处,各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刻“登龙桥”三大字,东面牌坊刻有“龙桥风物象,圭水作紫华”的桥头楹联,西面牌坊的楹联则刻着“登龙桥上春意浓,水月宫前秋色艳”,两则楹联生动地概括了登龙桥的诗情画意与传奇色彩。圆形亭柱、檐角翘首、雕梁画栋、墙面壁画、青石板路以及那苍劲古朴的牌坊楹联,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更透露出沧桑浑厚的历史韵味。

  “龙桥夜月”被列为北流八景之首,而登龙桥正是“龙桥夜月”的主景观,可见登龙桥在北流八景中的分量。“龙桥夜月”为何能排名北流八景之首?其历史渊源于馆藏的《北流县志》(清嘉庆版),县志中这样记载:“午夜倚栏,水光接天,虽月晦之夕亦然,故列入八景之首,曰龙桥夜月。”我们可从当时诗句中领略到其风情神韵,清代北流名士梁天宗诗云:“龙桥沉影湛长虹,鳞甲飞腾一跃中。溪上玉栏栏上月,清光照入水晶宫。”可以想象,在古时每逢月夜,月光皎洁,登龙桥上灯笼影绰,桥下河面波光粼粼,桥亭在月色下荡漾,这是何等美景!“虽月晦之夕亦然”则说明登龙桥的夜景无论月明月晦都楚楚生姿、别有风韵。名人笔下的登龙桥同样令人向往,1962年我国著名版画家马达先生(北流市新丰籍)回乡,特地到登龙桥写生,画了一幅《龙桥夜月》,风景有情、画中有意,此刻的登龙桥寄予了游子满满的桑梓深情。

  据县志记载,登龙桥最早叫化龙桥,以竹木为梁,数岁一易,供西河两岸居民往来。原来联通西河两岸的桥是用竹木搭建的便桥,但是竹木结构的桥梁每隔几年就要更换一次,十分不便。至宋代开庆元年,县令余傅始砌以石,构亭其上,化龙桥至宋代时改为石拱桥,也称为学前桥,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损坏修建。至清嘉庆年间,陵城有识之士发起倡议捐款修造一座永久性的石桥,以鼓励、纪念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希望读书人能够“鲤鱼跃龙门”,化龙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修建并改名登龙桥。登龙桥的修建寄寓了人们对乡贤学子的殷切期望,果然,登龙桥修建之后,陵城东关堡人学业大有长进,连续几年考中了五个举人,全县为之轰动一时,从此人们称东关堡为“五举巷”。登龙桥的修建,在当时来看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承担桥的功能,解决了陵城东关堡人进城渡桥以及学子上学渡桥的问题;二是发挥了社会教育作用,人们在此举行相关仪式,作为欢送中举者上京考试的出发地,或者作为纪念名人的基地,激励学子读书登科。如明崇祯年间,北流知县在桥旁修建了一座御史坊,以此牌坊来专门纪念北流历史上有卓越功绩的三位官员,分别是宋提点刑狱坦中庸、明巡按御史李文凤和李宏,牌坊上书“柏台继美”四字,“柏台”是御史台的别称,“继美”是指继承前贤之美德,“柏台继美”是指要继承他们的美德,为政清廉、勤政为民。这在当时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

  据说古时候人们常常在月夜打着灯笼穿梭在登龙桥两岸游玩,欣赏美景,逢年过节更加热闹,而每逢有学子考取到功名,人们在登龙桥上的登龙亭和关岳庙挂起灯笼,庆贺学子登科及第,登龙桥附近的学校每年开学时,学子们便提着灯笼从登龙桥上走过,到学校由老师开灯,象征前途一片光明,此景象成为一时佳话。

  现在,虽然已不见当年“登龙桥上挂灯笼”的景象,但是,从北流成为全国乡贤文化之乡的美誉中可以清晰探寻到北流尊贤重士的文化传承踪迹,登龙桥一头连着北流的过去,一头承载着北流的未来,兰台里的档案正是那承古传今的“桥梁”。有道是,档案室里藏登龙,登龙桥上挂灯笼,灯笼影下人登龙,登龙桥耀传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