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动人员建档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4:15来源(作者): 

流动人员建档工作,是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全新领域,是实现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应该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工作上有所举措、服务上有所创新,使档案工作在服务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再创佳绩。
  加强对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是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流动人员的主力军,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服务管理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是各级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党委和政府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经济较发达地区仍是流动人员就业生活的首选之地。其次,服务管理工作与流动人员发展状况仍存在不适应。第三,流动人员的素质对服务管理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档案工作是加强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流动人员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强,外来务工人员更具有工作变动快、服务管理难等特征。档案作为流动人员尤其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的重要凭证,在其就学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建立流动人员档案可以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员信息系统,尤其使人员流入地能够准确了解相关信息,为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提供平台。
  建立流动人员档案最关键的问题是归口管理。有几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由流出地有关机构负责建档管理,从流动人员的源头详尽记载其基本信息,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出他们参与社会工作的全过程。二是由用人单位负责建档管理,用人单位对流动人员的情况最了解,建档的权威性和可行性毋庸置疑,问题是流动人员档案往往无法随本人转业换岗有效流转,很难做到档案资源的完整留存。三是由流入地有关机构负责建档管理,但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涉及职能部门多,其档案资料分属不同的部门,哪一家都无法实现有效地档案资源整合。四是由档案部门负责建档管理,但由于这项工作任务量大,信息难以准确掌握,尤其是档案部门服务条件的制约,由档案部门直接为流动人员建立档案并不现实。
  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可以借鉴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路,将流动人员档案归口到居住地保管利用,利用新农村和社区建档的经验和平台,流出地的村、社区和有关机构提供必需的原始档案资料,居住地村社充实业前培训、务工历史等基本信息,用人单位利用时提供必要的管理经费,档案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管,确保流动人员档案真实、准确,为流动人员及用人单位利用档案、执行维权行动时提供依据。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8年9月4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