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技档案:从3.5英寸软盘到网络存储(图)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4:12来源(作者): 

2006年11月2日,NVD碟机亮相武汉第五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

 

几千年来,为使信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传递,人类不断尝试着。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造纸术和印刷术都与存储相关。而数字时代里的计算机和网络更可以被看作是进化了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个人计算机出现之后的20多年中,中国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一起在存储技术上不断摸索着。

 

  提到数字存储,对于不少中国人而言,最早的印象莫过于那一张张装在纸袋或塑料盒里,5.25英寸或3.5英寸的软盘。而年纪稍大或有过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则还会列举出8英寸软盘、打孔纸带、数据磁带甚至磁芯存储器等。可如果问起那时的存储设备里有多少是国产品牌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答得上来。

 

  不是人们不知道,而是那时真是一片空白。

 

  硬盘存贮:从一无所有到一席之地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经济建设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而就在此时,后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个人计算机也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IBM PC。1982年,该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风云机器”。1983年,IBM PC全球销量已超过52万台。为能尽快打入中国市场,IBM公司主动派人来华洽谈合资事宜。但由于在技术转让问题上出现较大分歧,谈判最终破裂。

 

  既然引进不了,我们就自己做。

 

  1984年,在北京马甸桥附近祁家豁子的一个招待所里,原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副局长的王之(后任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总经理)率领十几个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的年轻人组建了一支“微机开发小分队”。经过数月的奋战,1985年4月,中国第一台PC样机——长城0520CH终于研制成功,性能超过了IBM PC。同年6月,在全国计算机应用展览会上发布后立即轰动一时。

 

  当时的长城0520CH虽然开创了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先河,但包括CPU、硬盘、操作系统在内的核心技术仍然牢牢掌控在外国跨国公司的手中。数年之后,大多国内计算机生产企业仍是为国外厂商进行整机组装的代工工厂。

 

  1999年5月21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在当日开幕的全国计算机产品北京展览交易会上,长城集团推出了第一块中国自主生产的8.6GB高速硬盘。媒体欢呼,我国计算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2000年8月,长城硬盘正式上市,当年10月销量就已突破50000块。但这种局面并没维持多久,由于质量事故频现,进入2001年之后长城硬盘市场逐渐走低。长城市场部的周冲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得不承认:“根据市场反馈回来的消息,我们在技术方面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为此我们正在对产品生产线做进一步调整。”“国外生产硬盘的技术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才做产品生产线的调整,同时也将和国外的一些著名硬盘厂商开展合作。”虽然遇到了些挫折,但作为中国在硬盘领域第一敢于“吃螃蟹”的企业,长城仍然值得尊敬。2007年,经过合资改制的长城易拓硬盘产销量突破2000万台,客户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赢得了众多荣誉。今天,中国易拓已是能与希捷、西数、日立、三星比肩而立的国际品牌。

 

  但荣誉背后仍然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在磁记录领域技术依然薄弱的现实,国外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局面仍未改变。

 

光存储:从吃尽苦头到分庭抗礼

 

  与硬盘的情况类似,在20世纪80年代,光存储驱动设备刚刚兴起,有着“洋背景”的LD、CD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光存储产业可谓先天不足。

 

  此时,一位名为姜万勐的大学生刚刚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电视台搞技术工作,而后又自己创办了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1992年4月,在美国举办的一次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一种名为MPEG的解压缩技术引起他的注意。这种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普通的光盘里。当年12月,姜万勐就与其合伙人孙燕生一同投资成立了万燕公司,并做出了在亚洲市场上火爆了近4年之久的VCD。1993年9月,“万燕”第一批1000台VCD通过了国家鉴定,刚刚面市就被国内外各大生产企业抢购一空,成了解剖学习的对象。

 

  3年后,随着VCD开始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和喜爱,国内一大批厂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最红火的时候全国有上千家企业同时参与生产,但却没有一家做技术研发。在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价格血战中,缺乏专利保护和技术改进的万燕应声倒下。

 

  而就在国内VCD厂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些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厂商却在VCD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新的技术研发,最终研制出了新的换代产品——DVD。1996年12月,日本松下公司的DVD登陆上海,3个月后,韩国三星也推出了自己的DVD。当中国厂商回过神来的时候才发现,要想换代升级必须要向拥有DVD相关专利的欧洲(飞利浦、汤姆逊)、日本(索尼、松下、日立、东芝、JVC、先锋、三菱电机)及美国(IBM、华纳)的相关团队缴纳专利使用费。

 

  VCD大战后,中国成了世界上头号的光盘制造大国(世界近90%以上的数字光盘和碟机都在中国制造),也成了相关专利国最大的专利收益来源国。国内DVD企业每年支付专利费30亿元,是所有生产企业利润总和的4倍。

 

  这让不少中国企业苦在嘴里,疼在心里。

 

  进入21世纪,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清”这两个字再一次触动了中国光盘生产企业的神经。除国际高清标准蓝光DVD和HD—DVD外,中国高清标准EVD、CBHD(原名CHDVD)和NVD也纷纷确立。

 

  几种标准之间各自为战,明里暗里相互较劲,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自己的产业化进程。这不但难为了生产厂商也难为了消费者,双方左顾右盼不知选谁是好。

 

  而除厂商和消费者外,内容提供商更是标准制定者所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2008年1月,正是由于美国华纳宣布从6月份开始独占支持蓝光。历史上著名的东芝华纳联盟从此土崩瓦解,东芝也于当年2月19日宣布退出HD-DVD标准。由此,中国蓝光CHDVD也被更名为CBHD。

 

  光存储市场的复杂程度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不过好在在DVD标准上栽过跟头的中国厂商明白了专利和标准的重要价值后,在世界光存储行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9年1月16日,“武汉·中国光谷”宣布:1万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红光高清NVD视盘机和50万张光盘,当月21日起正式进入该市各大家电卖场销售。3月21日全球第一个红光高清碟机生产基地在湖北随州产业园诞生。

 

  标准定出来了,机器造出来了,产业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但中国光存储能否能一雪DVD专利之耻,做大做强还尚需观察些时日。

 

  移动存储:先发制人,步步为营

 

  “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一种高容量存储器。无需驱动器,只需将一枚体积像普通打火机一样的存储器插到一般型号计算机的usb接口即可工作,存储量相当于800张软盘。目前,该产品已远销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新加坡等国家。权威人士认为,这种技术将改变数据存储的传统概念,改写软盘及驱动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这篇在今天看来足以能把不少人逗乐的新闻,其实就发生在8年之前。它在当时引起的轰动绝非今天的人们所能想象。更有媒体评价称,朗科的闪存盘发明填补了中国计算机领域20年来原创发明专利的空白。

 

  而提到第一块优盘,就不得不提起两个人,那就是吕正彬和邓国顺。

 

  毕业于中山大学的吕正彬原在中国工商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从事技术工作,1998年出国赴日本留学工作,在日本一家银行任软件工程师和课长。由于经常需要加班,吕正彬常把白天做不完的工作,拷贝到软盘上再拿回宿舍继续做。可一个大文件需要数十张软盘,只要其中一张出了问题,所有的一切就都化作乌有。用“更优质的活动存储盘替代软盘”想法在吕正彬的头脑中日渐清晰。最终吕正彬与当时在新加坡工作的大学同学邓国顺、以及邓的研究生同学成晓华一起研究并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移动存储设备——优盘。1999年5月,3人回到国内创立了朗科科技公司,并于10月带着闪存盘样品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首届高交会,这种闪存盘引来了巨大关注。

 

  意识到闪存盘广阔的前景后,邓国顺第一时间就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全球二十几个国家申请了发明专利。

 

  在这之后,知识产权几乎成了朗科的一份“特殊名片”:

 

  2002年9月,朗科公司以其闪存盘专利权受到侵犯为由,将北京华旗公司及其代工厂深圳富光辉电子有限公司告上了法院。双方于2006年7月达成和解。

 

  2003年6月,以色列厂商艾蒙系统公司针对朗科公司闪存盘及相关领域的发明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无效宣告请求。该请求于2008年1月被驳回。

 

  2006年2月,朗科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院起诉美国厂商PNY,要求对方在美国停止销售侵权的闪存盘及相关产品。2008年3月,该案以朗科胜诉告终。朗科成为首家以专利持有者身份与国外企业签订专利授权许可协议的中国厂商。

 

据赛迪调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闪存盘市场销售量达1871.8万片,较2000年增长了1000多倍,超过了光驱、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产品的销售总量。其中,95%的市场份额都掌握在国内企业手中。在中国IT界,闪存盘创造了绝无仅有的奇迹。

 

   网络存储:高瞻远瞩,抢占先机

 

  数据的“摩尔定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一切。

 

  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哈勃望远镜19年时间里拍摄的全部天文照片加起来有120TB之多,但这仅相当于当前Facebook用户6个月上传的照片总量或是YouTube上的视频总量的1/5。更让人惊异的是,试图整合人类全部信息的谷歌的服务器,每72分钟要处理的数据量就多达10亿兆。

 

  如果再加上欧洲大型核子对撞机(LHC)和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这样大型试验装置,数据存储的需求简直是大的无法想象。

 

  这么多数据的存储靠什么?只能依靠网络存储。

 

  “在经历了以CPU为主要目标的计算技术浪潮和以网络连通为目标的网络技术浪潮之后,我们已经迎来了以提供数据内容为主要目标的存储技术浪潮。”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进入2000年以来,各国均以抢占网络存储制高点作为一项重中之中的任务。中国这次并未落伍。几年来,许鲁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网络存储研究、开发和产品化等一系列的工作,解决了包括以存储为核心的系统管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数据资源的按需部署,数据资源的备份、恢复、容灾和共享等关键技术。在863计划“海量存储系统技术与集成——以海量存储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器系统”和“虚拟化网络存储功能软件”等课题的大力支持下,工程中心已经设计并实现了4个以网络存储为核心的大型系统平台,并且,工程中心相继研发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蓝鲸系列网络存储产品,已在我国国防、军队、科研、教育等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2006年2月9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到2020年,使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上;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双双进入世界前5位。

 

  时值新中国成立60大庆之际,新中国在个人计算机存储领域的自主创新之路也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从硬盘到光盘,从闪存盘到网络存储,无论正面的经验还是反面的教训,十多年来,新中国存储事业在记录自身发展轨迹的同时,也留下了共和国在自主创新以及知识产权上最真实的回忆。

 

转眼又是新的10年,存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在中国必将一去不复返。

 

语录

 

  不想成为规则的受制者,就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中国企业运用专利权收取专利使用费,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深圳朗科科技公司总裁邓国顺

 

  我们可以一辈子用国外的舶来品,但是不仅要为之付出高额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用户在需求上没有任何发言权。

 

  ——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鲁

 

  技术标准不是道德问题,不是简单的技术和法律问题,甚至不是抽象的游戏规则问题,而是最根本的两个字:利益。一切都是利益之争,利益就要有立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只追求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我们也要理直气壮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利益是衡量标准战略的根本标准。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资深评论家方兴东

 

  要克服目前面临的种种困难,中国企业首先要团结起来作战,不要各自为战;其次,要在知识产权方面下工夫。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杨冰之

 

  大事记

 

  1985年4月 中国第一台个人电脑样机——长城0520CH在北京研制成功。

 

  1992年12月 安徽万燕公司制成中国第一台家用VCD机。

 

  1999年5月 朗科科技公司制成中国第一款基于USB接口、采用闪存介质的存储产品,并注册了相关商标和技术专利。

 

  1999年5月21日 长城集团在北京推出了第一块中国自主生产的8.6GB高速硬盘,我国计算机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终于获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1月 上海广电、新科、夏新、长虹等9大生产商联合成立“中国EVD联盟”,2004年元旦推出首台EVD碟机。

 

  2008年7月18日 《硬磁盘驱动器通用技术规范》(GB/T 12628-2008)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自2008年12月1日实施。

 

  2009年1月16日 “武汉·中国光谷”宣布:1万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红光高清NVD视盘机和50万张光盘,当月21日起正式进入该市各大家电卖场销售。

 

  2009年5月26日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移动存储标准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在移动存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2009年8月14日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海量存储标准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网络存储领域第一个标准化工作组织。(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