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4:08来源(作者):
建立档案专题数据库 服务民生闯新路
——福建古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服务工作呈现新亮点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社会对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公共档案馆应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为其服务的重要性。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建设惠及民生的公共档案馆已成为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2006至2007年作为福建省档案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2007至2009年参与国家档案局立项的《档案信息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课题实施的两次经历,为福建省古田县档案馆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几年来,通过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档案利用持续热”现象。
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主要根据地方特点、馆藏档案特色和不同时期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社会需求进行选题。截至目前,古田县档案馆已先后建立起“古田县库区移民专题全息数据库”“古田县知青档案全息专题数据库”“古田县土地房产证和林权证档案专题数据库”“古田县婚姻档案和计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古田县招工就业档案专题数据库”和“古田县馆藏照片档案专题全息数据库”等28个涉及民生的专题档案信息数据库。
档案专题数据库的服务对象
建立档案信息专题数据库是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新措施,是档案工作介入经济建设领域,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新尝试,是不断挖掘档案信息,深层次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作用的有效方法。为此,古田县档案馆引入品牌意识,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实现“服务立档”,在专题数据库建设中打造精品,创出品牌,使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让档案信息成为普通公民信息来源和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库区移民。为了能让古田县6.8万农村库区移民享受到国务院的补助政策,档案部门针对档案时间跨度长、内容复杂的情况,制订了前期应对预案,完善了各项基础业务,并提前建立了“库区移民专题档案信息数据库”。与此同时,档案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做好接待移民咨询和查阅利用工作,创下每天接待群众查档500人的历史纪录,使库区移民相关政策得以顺利落实,保障了全县6.8万移民可在20年里每年都享受上级补助4000万元以上。
服务下岗职工。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合理处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古田县档案馆通过科学谋划,采取了“提前介入,依法监督,列入计划,协议管理”的16字模式,在档案馆内专门设立“企业档案室”,使破产改制企业档案的处置和流向归属合理、规范,先后接收22个企业共计3.3万卷档案进馆。如今的古田县,无论是国有或集体破产改制企业的档案,都已实现了“破产改制一家,档案接收进馆一家”的局面。企业档案规范管理后,通过建立“企业档案专题信息数据库”,利用率显著提高,为解决下岗职工落实工龄、社保待遇等问题起到了巨大作用。2009年,县档案馆仅为古田县化肥厂、造纸厂、农械厂、酒厂等300多名下岗职工查阅档案顺利落实特殊工种待遇问题,就产生社会效益2300多万元。除此之外,县档案馆还提供了大量季节工、临时工、合同工等档案,为广大职工落实享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提供了保障。今天的古田县,档案信息的有效服务利用,被广大下岗职工称赞为“真正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
服务复退军人。通过对退伍军人档案的提前接收进馆,并建立起专题档案信息数据库,县档案馆为解放初期入伍的退伍军人和在抗美援朝、自卫反击战等战役中参战的各类复退军人落实享受优抚政策提供了帮助。档案馆接待大批农村复退军人查阅档案,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
服务“三农”。通过挖掘馆藏涉农档案信息并建立“档案信息专题数据库”,利用土地房产林权等涉及民生档案,档案部门为农村基层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山林权土地纠纷问题。据统计,近3年来,利用山林土地专题档案信息为农村群众解决各类问题,共出具证明13500份,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档案专题数据库的现实意义
古田县民生档案信息专题数据库的建立,使民生档案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服务民生的重要帮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善民生的有力依据,保护了公民权益,维护了社会安定、团结。建立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后,古田县档案馆馆藏95%以上的档案均可通过计算机检索。来馆查档者只需提供查询姓名,就可通过查询系统检索到所需档案信息,真正实现了档案信息“一站式”服务,实现了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
档案信息专题数据库的建立,还促进了古田县档案馆各项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方面,在注重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同时,2009年,县档案馆通过对馆藏满30年应开放的档案进行了鉴定,划分解密开放和控制使用,依法解密、划控开放档案,将馆藏满30年到期应开放的档案100%进行开放,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满足了群众利用档案的需求。另一方面,对经济、科技、文化方面和地方特色的档案,县档案馆也依法给予及时开放,建立了专题信息库,使档案工作成为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档案馆还通过对民国档案的有效抢救,利用历史档案,服务县委、县政府建设“平安古田”,提供了民国时期古田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的档案,为社会安定贡献了一份力量。
档案专题数据库的显著成果
从2006年大规模库区移民查档,到2007、2008年大批退伍军人查档和山林权、房产土地、结婚证等涉及民生查档,古田县档案馆每年接待群众查档均在1万人次以上,提供档案利用均在1.3万卷次以上。
2009年,古田县档案馆又迎来了大批下岗职工查档,全年接待群众档案利用服务7379人次,提供档案12671卷次,其中,服务下岗职工占总数的50%以上,档案利用呈现立体化特点。尽管服务的人群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个人利用者仍是查阅档案的主体,达到总数的86%以上。档案部门在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9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档案局馆被省、县电视台作为典型单位报道,社会影响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短 评 档案利用持续热的背后
福建省古田县档案馆连续3年接待群众查档达上万人次,这种“档案利用持续热”现象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是什么让古田县档案馆门前经常车水马龙?是什么让群众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相信大家读过此文,能达成这样的共识:“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使古田县档案局馆的工作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作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古田县档案局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服务民生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建立各种档案专题数据库,提高了档案服务的能力,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彰显了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档案服务能力,是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围绕社会的各种档案需求,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超前策划服务项目,定向提供专题服务,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和满足于坐等上门。要知晓社会各界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自己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种服务不是简单的机械式服务,而是要在深入研究、深度开发、综合加工的基础上,提供经过提炼的、深层次的、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真正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在这一点上,古田县档案局通过建立一系列档案专题数据库,提供定向服务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