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 初心映档案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退役军人”朱京祥

发布时间:2025-09-16 18:41:55来源(作者): 桂林市档案馆 胡正科、陈超云、唐嘉楠

在广西桂林,有一位将军人本色融入档案事业与乡村振兴的奋斗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退役军人”朱京祥。他从军16载淬炼忠诚,转业16年坚守初心,以“退役不褪色”的担当,在档案岗位与乡村一线书写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使命答卷。

2009年,朱京祥同志转业至桂林市档案局(馆)。面对档案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他秉持“边学边干、迎难而上”的军人作风,从零学起、深耕钻研,迅速掌握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核心业务,成为单位里的业务标杆,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守护着城市记忆。

2014年,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朱京祥同志主动请缨,放下熟悉的档案工作,奔赴偏远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驻便是近9年。他深知,乡村振兴的根基在党建,上任后第一时间与村“两委”班子共谋发展,以档案人“追根溯源、务实求真”的思维,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学习,通过主题党日、产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让村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形成干事创业的“头雁效应”。

“要让村民脱贫,先解民生难题。”驻村期间,朱京祥同志始终把村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他累计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500余件,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土地矛盾等各类问题25起;积极对接政策资源,争取上级资金453.5万元,推动村里修路、建水利、改善村容村貌,让偏远山村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2019年底,在他与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村130户54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在村里交出了漂亮答卷。

脱贫之后防返贫,产业振兴是关键。朱京祥同志结合村里的自然条件,创新提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争取资金100多万元修建产业路,解决农产品运输难题;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村入户,为村民开展茶叶种植技术指导;动员老党员牵头成立茶叶收购站,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在他的推动下,村民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每亩茶叶年收入达1.3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提升至2.8万元,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产业村”。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朱京祥同志还不忘守护乡村的“文化记忆”。他发现村里流传的独特壮话后,立即联想到档案工作中“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责,第一时间整理材料上报,推动该壮话纳入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项目课题,让乡村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此外,他主动驾车送村民参加招聘会、陪患病村民到医院诊断评残并协助办理手续,用“走心”的服务温暖着每一位村民。

近9年的驻村时光里,朱京祥同志面临过家庭的诸多困难,但他始终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军人担当,坚守在乡村振兴一线。2024年4月,他从驻村第一书记岗位转任驻村工作队员,继续留在村里发光发热;2025年7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退役军人”的荣誉称号,成为对他多年坚守与奉献的最佳认可。

从档案岗位的“守护者”到乡村振兴的“实干者”,朱京祥同志始终以军人的初心、档案人的严谨,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不平凡的使命。他用行动证明,退役军人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以“不褪色”的本色,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