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档案为舟 渡血脉长河
——荔浦市档案馆助寻抗战英雄后人

发布时间:2025-05-19 18:41:44来源(作者): 荔浦市档案馆 李琳

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抗战英烈的名字化作泛黄纸页上的墨痕,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曾照亮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却因战火流离、信息断层,让许多血脉在时光中渐成孤岛。近日,荔浦市档案馆发挥“守护历史记忆”作用,与公安部门合作,共同助寻抗战英雄后人。

一、纪念碑文,唤醒沉睡时光记忆

在荔浦市花篢镇上岭脚村三界坪的山坡上,一座青石墓碑静默伫立八十余载。碑面虽被风雨蚀刻,但“卢恒寿”三字却如刀刻斧凿般清晰。当地莫家四代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这座英雄墓,每年清明,除草、培土、上香,八十年来从未间断。然而找到英雄的后人,也是如今第四代“守墓人”莫玉秀一家人的心愿。2025年4月26日,当荔浦市公安局花篢派出所所长唐周华向荔浦市档案馆讲述这个守墓故事时,荔浦市档案馆迅速安排专人与派出所民警组成调查组一同前往三界坪。在斜阳照映下,石碑上“卢恒寿,卢启森第四子,生于1918年...…1944年秋天加入本县(荔浦)自卫第二大队第四中队充少尉分队长,参与荔城镇南镇北定西上北中北下各乡抗日战役半年有余,于两江战役中拼命杀敌,深入敌阵(秧家洞屯)为国为民捐躯……”的碑文逐渐清晰。碑文上竟然记载了卢恒寿胞兄、侄子、侄女等亲人的信息?!这一珍贵线索如暗夜明灯,调查组当即通过年龄推算和户籍核查,最终锁定南宁市一位90多岁高龄的老人可能与卢恒寿有亲缘关系。

二、档案为证,讲述抗战英雄故事

得此消息后,调查组随即与老人的儿子张先生取得联系,通过张先生及其亲属口述其外祖父的生平事迹,与碑文中卢恒寿及其亲人信息比对,基本可以确认张先生外祖父即为卢恒寿的胞兄。为了进一步证实,调查组专程前往荔浦市档案馆,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献追踪。档案馆工作人员依据调查需求,快速提供了《荔浦县志》。在泛黄的纸页间,1945年4月“两江战事”的记载赫然在目:“次日拂晓,敌援兵自两江赶至,以炮向自卫队轰击,自卫队分队长卢长寿阵亡”。与碑文中“卢恒寿于两江战役中拼命杀敌,深入敌阵(秧家洞屯)为国为民捐躯”的事迹高度吻合。这一关键发现让调查组意识到“卢长寿”与“卢恒寿”可能存在姓名登记误差。为此,档案馆工作人员又仔细查阅了馆藏民国档案,从中发现一份《荔浦县军民抗敌守土伤亡请恤事实表》的档案,上面清晰的记载了:“卢恒寿,荔浦县自卫队第一大队第四中队少尉分队长在中北乡两江街与敌作战阵亡”的内容,终于证实卢长寿就是卢恒寿。

三、血脉重逢,八十年守望终得圆满

2025年5月3日,张先生携带十余名亲属从南宁驱车5小时抵达三界坪,莫家第四代“守墓人”莫玉秀一家与卢家后人在墓前相拥,八十载的光阴彷佛瞬间坍缩。莫玉秀回想起家族守墓的渊源:“从太爷爷那辈起就交代下来,这坟里躺着的是打鬼子的英雄,咱们莫家要世世代代守下去。”1945年春,战火余烬未散,莫玉秀的太爷爷莫佑来与同村村民罗常贵顶着日军可能卷土重来的风险,将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年轻士兵卢恒寿安葬在上岭脚村三界坪的一个小山坡上。从此,一句无声的承诺在莫家代代相传。张先生及亲属们静默观看档案馆工作人员展示的档案资料,泛黄的《荔浦县军民抗敌守土伤亡请恤事实表》上朱砂印章犹在,与《荔浦县志》中“四中队也于当晚四时攻入秧家洞与敌巷战,肉搏半小时,毙日军8名”的记载及卢恒寿墓碑“深入敌阵”的描述遥相呼应。在聆听完关于卢恒寿烈士生平的解说后,卢家后人表示,要将这座墓的故事写入族谱,让子孙永远铭记。这座坟墓,因四代人的守护而不再孤单,因血脉的重新连接而重获新生。

今后,荔浦市档案馆将继续以专业精神守护历史,以人文情怀温暖记忆,勇担历史经验与文化基因的传承使命,让厚重的历史档案文化永久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