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全力抓好民族文化档案抢救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2022-09-20 15:06:46来源(作者):南宁市档案馆 粟盛民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采取措施,全力抓好民族文化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南宁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会同南宁市民族宗教、宣传、文化、体育等部门组织举办了“壮族三月三”活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民族服饰创意大赛等民族文化活动,并对其中的壮族文化档案进行抢救保护。收集了南宁稻作文化、龙母文化、壮医药文化、壮族民间文学等文字、音像、实物资料,采集壮语方言土语音频资料,扶持壮族歌圩、壮族会鼓、壮族三声部民歌、五言壮欢山歌、壮族八音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项目,扎实做好传统文化档案的开发、保护与利用工作。
同年,南宁市档案馆结合工作实际,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各县区开展壮族山歌文化档案抢救性采集保护工作。南宁壮语山歌是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口口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制约了其保护与发展,亟待加强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从2020年9月开始,市档案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服务中心联合组织人员,历时6个月,深入8个县区40多个乡镇、社区,完成对21组山歌手(山歌团体)、专家学者的采访摄录,摄制时长超过60个小时。并在此基础上,将采集后的壮语山歌通过现代音画视频配以壮、汉两种文字歌词字幕的形式,后期剪辑成品约100分钟,推出《南宁壮语山歌——2020年档案采集成果汇编》。该汇编在南宁市深化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调研座谈会的“石榴花开美邕城——南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档案展示专区”展出,得到了国家民委领导的肯定。同时,市档案馆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了“壮族文化(南宁)档案陈列展”,通过档案记录传播民族故事,实现了档案事业发展和民族团结双赢双促进。
2022年,南宁市档案馆在上年度开展口述采集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壮语山歌(南宁)抢救采集建档工作,对全市区域内的壮语山歌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非遗(南宁壮语山歌)”采访录制,通过影像使一些国家级、省市区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进大众视野,并逐步建立起口述史料、影音文献、个人文献等在内的记忆资源库。截至目前,市档案馆已更新完成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歌圩代表性传承人刘正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人温建业的壮语山歌抢救性口述档案采集工作。
此外,南宁市档案馆还联合市档案局、市民宗委、市文广旅局举办了“感党恩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在活动现场,市档案馆推出了民族文化体验活动、民族文化图书分享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捐赠会等系列活动,发挥档案传承文化、宣传教育和利用服务功能,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市档案馆以弘扬民族新风尚为重点,结合档案馆工作职能,围绕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壮族文化,拍摄了《传承·奋进》微视频,通过微视频展播的方式引导各族人民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推进各民族团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