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老教授许林向自治区档案馆捐赠个人“光辉岁月”“个人档案”获档案馆署名收藏(图)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2:13来源(作者): 

  广西艺术学院老教授许林向自治区档案馆捐赠个人“光辉岁月”

“个人档案”获档案馆署名收藏

 

  

自治区档案馆馆长黄明初向许林(左)颁发收藏证书

 

  4月23日,广西艺术学院老教授许林,将自己14岁到74岁出版的部分书籍、照片、手稿获奖证书等,捐赠给了自治区档案馆。经过专业人士鉴定,许林捐赠的文献资料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符合国家档案馆收藏标准,自治区档案馆决定作为珍贵档案资料署名收藏。

 

  老教授捐出“档案”

 

  今年74岁的许林,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小号联合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向记者介绍了他捐赠档案的初衷:2007年8月18日,自治区档案馆发布了关于向社会公开征集档案资料的通告,征集范围中包括了与广西有关的资深作家、画家、艺术家等人士的作品及档案资料。许林认为自己符合捐赠条件,于是就把自己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与自治区档案馆档案收集保管处取得联系。

 

  4月23日上午10时,在自治区档案馆名人档案捐赠仪式上,许林将10多件作品及个人资料无偿捐出,其中包括:自己的专著、编著、译著各一本,半个多世纪前的小号独奏曲《秧歌》的手稿以及多年来海内外演奏家们演奏这首作品的光碟,他获得的各种证书、社会评论以及回忆录《硝烟弥漫中的音乐课堂》等。

 

  许林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与广西有关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向自治区档案馆捐赠艺术作品、回忆录等“个人档案”。

 

  《秧歌》让许林走红

 

  据许林介绍,1949年4月,他师承外聘一德籍专家学习小号,同时师从叶枫先生(冼星海的得意门生)学习作曲法,然后创作了他的管乐处女作《秧歌》。经过多次演奏与修改,该处女作于1958年在《音乐创作》第9期公开发表。此曲于1961年被选入全国音乐院校教材会议制定的教学大纲。许林的音乐成就因《秧歌》而轰动一时。

 

  此外,许林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站在苗岭望北京》是许林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小号三重奏。据许林介绍,当时贵州的3名青年小号演奏员很想去北京参加演出,许林就为他们创作了这一三重奏。试奏时,3名演奏员站在一个山丘上,号口朝着北京方向。因此,该三重奏最终被命名为《站在苗岭望北京》。据了解,许林还根据同名歌曲编了小号独奏曲《咱们的领袖毛主席》。

 

  许林创作的B大调小号协奏曲《刘三姐》“汲取了广西地方戏曲彩调《刘三姐》和广西民间歌舞剧《刘三姐》以及宜山民歌、柳州山歌‘柳柳罗\\’、‘棒冬棒\\’等素材”,成为“小号创新作品”。同时,许林还译配了俄罗斯、德国等一些国家的音乐作品。

 

  据许林介绍,截至目前,他的音乐作品共计有200多件。

 

  捐者获颁收藏证书 

 

  鉴于许林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就,经人民出版社审定,许林的传略入选《中国音乐家辞典》。2005年5月8日,中国音乐家辞典编委会向许林颁发了入典证书。2008年5月14日,鉴于许林对中国小号事业的贡献,中国小号联合会和星海音乐学院特授予许林“终身成就奖”。如今,许林将这些荣誉证书也捐赠给了自治区档案馆。

 

  自治区档案馆馆长黄明初说,许林捐赠的文献资料经专业人士鉴定,认为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符合国家档案馆收藏标准,自治区档案馆决定作为珍贵档案资料署名收藏。

 

  黄明初代表档案馆向许林颁发了“广西国家档案馆收藏证书”,并向他表示了感谢。据介绍,在许林捐赠的这些档案资料中,最珍贵的是1949年为迎接开国大典,由他改编的铜管五重奏费尔纳比的古典世界名曲《幻想、玩具与梦》的乐谱原件。自治区档案馆档案收集保管处处长李泰城表示,档案馆将对许林的这些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使用专用的装具进行妥善保管。李泰城表示,为了更好地保存珍贵资料,服务社会,希望更多的社会名人将自己的档案捐赠给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