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25-10-31 10:29:25来源(作者): 自治区档案馆 郑玲
我们出发了!
2025年10月,我们背上设备,满怀期待,踏上了非遗寻访的征程。自治区档案馆专项工作组两个小组奔赴广西六市九地,从海边到深山,从村寨到古镇,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九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守护珍贵的民族文化记忆。
第一站:防城港东兴市
海风轻拂京族三岛,我们在此见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苏春发。口述访谈中,他娓娓道来八岁随叔父启蒙、十一岁拜师阮世和先生的习琴往事,并细致讲解了独弦琴“一弦成曲”的独特乐理。现场,苏老师即兴演奏《过桥风吹》等经典曲目,琴声如海浪般婉转起伏,深深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2025年10月13日,在防城港东兴市采访国家级非遗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苏春发
此次我们成功征集到苏老师亲手制作的独弦琴。这把琴选用优质梧桐木,仅设一根琴弦,通过摇杆控制音高,凝聚了他四十余年的制琴心得,是京族海洋文化的生动体现。

京族独弦琴
在京族哈亭旁,我们采访了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樊文英。她娓娓道来师从越南归侨高红杰的学艺经历,现场演示了京族服饰制作的关键工艺。

2025年10月13日,在防城港东兴市采访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京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樊文英
我们征集到的京族女式长袍,既保留传统风格,又融入现代审美,见证了她三十多年的坚守与创新。
第二站:百色靖西市
在靖西壮锦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村灵一边操作传统织机,一边向我们讲述了她师从陈晔大师的系统学艺历程。在口述采集过程中,她详细解说了“连心结”等传统纹样的文化寓意,并展示了完整的织锦工艺流程。

2025年10月14日,在百色靖西市采访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李村灵
我们征集到的壮族织锦一共9幅,图案精巧、色彩绚丽,采用真丝线和棉线织就,是她五十年织锦生涯的代表作,体现了壮族织锦技艺的最高水准。

越风系列壮锦壁挂
第三站:河池环江县
在环江毛南族回迁小区的工作坊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方文展一边雕刻傩面具,一边向我们讲述家族五代传承的故事。他详细演示了选材、下料、雕刻、打磨等全套工序,并分享了将传统傩面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2025年10月15日,在河池环江县采访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文展

毛南族木雕傩面具
我们征集到的毛南族傩面具,选用优质樟木,采用传统雕刻技法,造型夸张,色彩浓烈,用于毛南族传统傩戏“还愿”表演,具有驱邪纳吉的寓意。
在环江非遗文化中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素娟在口述访谈中,系统讲述了花竹帽从选竹、破篾到编织的二十多道工序。她特别展示了连心结、吉祥鸟等传统纹样的编织技巧,表示自己的女儿也加入了传承学习。

2025年10月15日,在河池环江县采访国家级非遗项目“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素娟

谭素娟现场展示编制花竹帽
我们征集的花竹帽选用当地特产金竹和墨竹,帽身轻巧,花纹精美,是她荣获中国竹文化节工匠奖的代表作品。

毛南族花竹帽、花竹篮
第四站:柳州融水县
在融水苗寨的工坊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梁瑞辉在口述访谈中,详细讲解了将传统6管芦笙改良为15管以适应现代演奏需求的探索,指出芦笙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对苗族音乐的深刻理解,期待未来有更多跨界合作,拓展其艺术表现力。

2025年10月16日,在柳州融水县采访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瑞辉
我们征集到的15管芦笙,音域宽广,音色饱满,凝聚了他二十多年的研发心血,展现了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时代创新。

苗族芦笙
第五站:柳州三江县

工作组来到传承人吴青青家中,是一座位于半山腰的的传统侗寨
在三江侗寨,市级非遗传承人吴青青在口述访谈中,详细讲解了侗族鼓楼全榫卯结构的制作奥秘特别强调了微缩模型在比例把握上的技术难度,表达了对市场需求影响到传统建筑技艺逐渐流失的担忧。

正在制作中的鼓楼模型

侗族鼓楼、风雨桥模型
我们征集到的侗族三江风雨桥和鼓楼模型,按1:20比例精准缩小,完整再现鼓楼的榫卯结构,每个构件都可拆卸组装,是研究侗族建筑技艺的重要教具,让复杂的传统建筑技艺可触可感。
仪式感拉满,我们给吴老师送上了藏品收藏与口述档案采集两份荣誉证书,也为这段非遗传承故事留下正式的见证。
在侗绣工坊里,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韦凤仙一边刺绣,一边向我们讲述了她10岁随母亲学艺的经历。她系统演示了平绣、锁绣等传统针法,并阐释了螃蟹纹、太阳纹等图案的文化内涵。在她左手边的是韦老师最满意的弟子,也是她的儿媳妇,目前是侗绣新一代传承人。
2025年10月16日,在柳州三江县采访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侗族刺绣”传承人韦凤仙(中)

侗族刺绣女性服饰
我们征集到侗族刺绣男女服饰各一套,背带采用丝线在土布上刺绣,图案以太阳纹、龙蛇纹为主,色彩鲜艳,做工精细,是侗族妇女育儿的必备物品,寓意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第六站:桂林龙胜县
在龙胜长发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潘继凤在口述访谈中,完整讲解从织布、染布到挑花、反绣的全套工艺。她特别介绍了红瑶服饰的织布技艺,并分享了在学校开设传习课的教学心得。

2025年10月17日,在桂林龙胜县采访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红瑶服饰)”传承人潘继凤
我们征集到的红瑶女装,从纺纱织布到刺绣挑花全部手工完成,凝聚着她一年的心血,是红瑶服饰技艺的巅峰之作。据说,红瑶服饰制作技艺是传女不传男哦!

瑶族刺绣(红瑶服饰)
守护文化根脉,档案人在行动。
此次非遗寻访行程数千公里,系统记录了九位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征集到独弦琴、织锦、傩面具、花竹帽、芦笙、刺绣、建筑模型、民族服饰等二十余件珍贵实物档案。这些珍贵的音像资料和实物档案,将通过“根系八桂 同心铸魂”主题展览与公众见面。
未来,自治区档案馆将持续推进非遗档案的活化利用,通过数字化展陈、纪录片制作、教育推广等多种形式,让珍贵的非遗档案从库房走向大众,从历史走向未来,为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贡献档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