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独弦琴的非遗荣光与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10-20 18:54:13来源(作者): 自治区档案馆 李坚

京族是广西特有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海岛上,这三个岛通称“京族三岛”。京族三岛是独弦琴艺术的发祥地,独弦琴是京族最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在《广西通志·民俗志》中记载:“独弦琴是京族拨弦乐器,又名匏琴。以三片桐木组成方形长匣或半边大竹筒作琴身,长约一米。右端约15公分处凿一孔,置一小圆木作琴码,左端约5公分处也凿一孔以立摇杆即把手,用钢丝独弦把琴尾和琴头竹(木)柄系紧。演奏时左手制柄,右手以竹片拨奏,琴音柔和悠长,富于装饰音和长颤音。善于演奏各种音响,如军号声、大炮轰鸣声等。据有关专家考证,独弦琴原产于中国,后流传于邻国。”

京族三岛与越南隔海相望,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富蕴海洋文化元素的京族“哈节”,既是京族一年中最为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也是越南沿海一带茶古、清化、义安、海防等地的共同节日。一直以来,中越两国边民在哈节期间交往密切,共同的节日文化促进双方的交往交流,增进友谊。在哈节期间,独弦琴是节日里最重要的乐器,它声音柔和、音色优美,宜于表现各种悠扬抒情的旋律。在《东兴各族自治县新志》(1975年改稿刻印版)中有记载:“唱哈时,哈妹且歌且舞,独弦琴叮咚弹配,甚为风雅别致。”

下载.jpg

《东兴各族自治县新志》中关于独弦琴的记载

独弦琴的琴体,是声学智慧与传统工艺的巧妙融合,其结构由共鸣箱、摇杆、弦轴组、琴弦及挑棒等核心部件精妙构成,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乐器的音色灵魂与视觉韵致。

独弦琴的特点恰如其名,琴体只有唯一一根弦。从整体形制来看,琴体呈规整的长方形盒状,由框板、面板与底板三重构件围合而成,却又在对称中藏着巧思,两端并非均等大小,琴头略显纤巧,琴尾稍显宽博,这般错落设计既贴合手持演奏的舒适感,又暗合声学共鸣的物理原理,让乐器自诞生便带着灵动的平衡感。依材质划分,独弦琴主要有竹制与木制两类,二者虽同承一脉,却各有风情。

竹制独弦琴自带清雅之气,琴体总长多在105至120厘米之间,左端琴头处斜插一根竹制摇杆,杆身上部向左轻弯,弧度如弓似月,温柔得恰到好处;摇杆下端则套着一枚葫芦壳制成的“匏”,那温润的葫芦肌理与竹的坚韧相映,既是放大音色的共鸣器,又为乐器添了几分自然野趣。

木制独弦琴则更显沉稳质感,琴身由面板、底板与框板经胶合工艺紧密拼接而成,外观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匣状,标准长度105厘米,琴面宽处为琴首、窄处为琴尾,线条虽不刻意规整,却透着手工打磨的细腻。材质选择上更显考究,面板多取桐木,因其纹理疏朗、传音通透,能让琴声清越悠扬;底板则用松木,以其质地坚实、不易变形的特性,为琴体筑牢稳固根基,一透一实间,成就了木制独弦琴独特的音色层次。

无论竹制还是木制,独弦琴的摇杆都藏着共通的匠心。多数摇杆以竹为材,长度约30厘米,上部弯成弓状,故又称“弦弓”,那份弧度似凝聚了匠人对“柔中带刚”的极致追求。摇杆下部穿有一枚小葫芦制成的共鸣筒,横截面呈精巧的喇叭形,葫芦的天然空腔能让琴声更显浑厚,外层的纹理又成了最自然的装饰,无需额外雕琢便自带古朴韵味;而摇杆下端则稳稳直插琴尾中央,将灵动与稳固完美衔接。

琴弦是独弦琴的“声之魂”,多选用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安装时亦见巧思,右端需轻压琴码,穿过琴面弦孔后,稳稳缠绕在琴首内部的弦轴上;左端则借着葫芦口的弧度,细细系于摇杆下部,一压一缠、一穿一系间,让琴弦始终保持稳定张力,为演奏者指尖流淌出优美的旋律。

独弦琴以其清越婉转的音色、独具一格的演奏魅力,如同深海中的珍珠,逐渐在文化长河中绽放光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瞩目与喜爱,而京族独弦琴艺术更是其中最璀璨的分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8b5bb422af50d715e24283766a92eaf2.jpg

京族传统乐器独弦琴(摄影:李坚)

这份珍贵的艺术瑰宝,在时光中不断被赋予“非遗” 的荣光。2008年,京族独弦琴艺术率先被纳入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成为全国瞩目的民族文化符号,让更多人得以聆听这份来自京族的天籁之音。

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2018 年,“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苏春发,凭借对这门艺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为京族独弦琴艺术的“守护者”。苏春发的传承之路,早在1994年便已启程。那时起,他便怀着对独弦琴的赤诚热爱,陆陆续续接收学生,手把手教授独弦琴弹奏技艺;为了让更多人接触这门艺术,他甚至自费开设培训班,将自家一楼大厅化作传播艺术的小课堂——没有华丽的场地,却有最真挚的匠心,无数热爱独弦琴的人,正是从这里开启了与这门艺术的缘分。

2013年,苏春发牵头筹建了东兴市京族人家独弦天籁艺术团,让京族独弦琴艺术有了更集中的展示与传承平台。十余年来,他带领艺术团的成员们,一次次踏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舞台,将京族文化的魅力播撒到更远的地方。无论是灵动曼妙的京族原生态表演《天灯舞》《敬酒舞》,还是悠扬动人的独弦琴曲目《过桥风吹》《采珠乐》,都在他的带领下,成为跨越语言的文化使者,让独弦琴优美的琴声走向世界。

6a7a3d1d19543f7bbe7edcdd125a9121.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人苏春发弹奏独弦琴(摄影:李坚)

如今,在苏春发的坚守与推动下,京族独弦琴艺术早已不再是藏于一隅的民族技艺,它化作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一面承载着京族的历史与情感,一面连接着世界的目光与掌声,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愈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