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学生军团结抗战的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5-09-08 18:22:23来源(作者): 自治区档案馆 李坚

今年7月,一封抗战时期的珍贵家书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家书开头写道:“我怀念着的爸爸: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战争,它压迫着中国人民的神圣抵抗,已经超过一年了。而我抛开你们,跑上民族解放斗争的战场,也将要满一年了……”这封家书是第二届广西学生军战士吴洪宁(原名吴震雄)写给父亲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更有投身抗日的坚定。80多年前,一支由大中学生组成的广西学生军,在民族危亡之时,以投笔从戎的决绝姿态挺身而出,奔赴江淮大地、桂北乡村,用青春热血扛起抗日救亡的重任。广西学生军在抗日烽火中展现的团结精神、淬炼的家国情怀,并未随着时间褪色。如今,这份精神力量仍是当代青年应对挑战、奋进复兴之路的宝贵财富与不竭动力。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队伍

广西学生军是1936年至1941年间,由国民党广西当局组建、中共地下党组织参与领导的青年抗日军事化团体,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队伍。

广西学生军先后组建三届,其中第二、第三届影响力较大。在日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推动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全国抗日救国浪潮的推动影响下,1937年10月,广西当局招收近300人的青年学生,组建第二届学生军。12月,学生军从桂林出发北上抗日,转战鄂、豫、皖、苏等敌后广大地区,为抗日救国而奋斗。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广西告急。为了抵御日军入侵,同年11月,广西当局招收大中学生4200多人,组建第三届广西学生军。至1941年8月解散,第三届学生军足迹遍布广西、广东的65个县,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年来,我就是奔跑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在江淮的中原的大地上努力地去开发一把民众激起来去抢救这垂危的祖国。只要我的能力做得到,我将贡献我所有的给国家。”在写给父亲的家书中,吴洪宁表达了以青春保卫国家的赤诚,也反映了广西学生军在抗战中的作用。学生军主要任务是宣传发动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还参与战地缉私锄奸和支前作战等工作。在桂南昆仑关战役中,学生军冒着日本侵略军炮火,进入前沿阵地,做瓦解敌军的工作。可以说,广西学生军在敌后以及正面战场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泛发动宣传,点燃民众抗日烽火。广西学生军肩负着动员民众参加抗战救国的任务,每到一处,都在当地宣传团结抗战,把抗日救国的种子撒播得更加广泛,促使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学生军创作的各类话剧歌曲、报纸刊物就是广大民众接触进步思想最便捷的渠道。他们通过分析抗战形势,阐述救国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教育万千民众,给抗日救亡运动带来积极影响。

锤炼骨干力量,延续中国革命火种。广西学生军注重学习、追求进步。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这支人数多、知识程度较高的青年抗日救亡团体,积极对学生军宣传中共的抗日方针政策。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都曾到广西学生军驻地作报告、演讲,让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共同奋斗,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经过敌后抗日救亡烽火的锻炼,众多学生军战士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革命事业的领导骨干。学生军还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积极分子,帮助广西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吴洪宁即是其中一员。他1937年12月随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北上抗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脱离国民党军队参加新四军坚持抗日斗争。这些进步青年后来对广西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广西学生军以青春之躯投身抗日洪流,以爱国热情为炬,用宣讲唤醒民众、支援抗日前线,彰显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当代青年应从中汲取力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以家国同心凝聚团结伟力。广西学生军的诞生源于民族危亡之际,数千名大中学生家国同心,毅然投笔从戎。这种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自觉,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密码。“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青年应以实干为要,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创新精神推动进步,以务实作风扎根基层,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施展抱负和才华,在平凡岗位绽放人生芳华。

以思想共识筑牢精神根基。广西学生军的组建本身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生动实践。广西学生军利用自身优势宣传发动民众抗日,凝聚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思想共识,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期,当代青年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价值追求统一到时代需求之上,以思想共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如此,才能在风雨考验中站稳脚跟,在砥砺奋斗中实现个人梦想。

以青年担当肩负复兴使命。广西学生军生动诠释了何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的精神如同火炬,照亮着当代青年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前行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抗战救亡到民族复兴,变的是历史任务,不变的是中国青年那份“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责任担当。当代青年应在新征程中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