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25-02-24 17:02:08来源(作者): 自治区档案馆 蒋宏灵、李坚
1 引言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黄婉秋回信中指出,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202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加强传播推广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持续打造“广西三月三”“刘三姐”等特色文化品牌。档案编研工作是实现档案价值的一项工作,也是档案馆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编研以档案馆藏为依托,对特定选题的档案进行筛选和编辑研究,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实现为利用者利用档案更加便利,主动向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目标。为高质量开展档案编研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创新编研工作思路,以“基于馆藏档案资源—基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基于社会大众关注重点—基于重要时间节点—基于广西本土特色文化”为编研理念,创新开展以档案为支撑、以服务为宗旨、多部室协同的“立体编研”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4年4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召开“民族瑰宝·千年记忆——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展”展览工作推进会
2 立体编研的内涵和特点
2.1 传统编研
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即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和需求为主要目的,通过对档案史料进行筛选、整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一系列原始的、静态的、零散的档案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使其潜在的档案信息以较高层次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社会各界查阅和利用,编研成果往往为纸质出版物。
2024年3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蒋宏灵副馆长带队到刘三姐文化研究学者、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负责人家中征集档案史料
2.2 立体编研
相较于传统编研,立体编研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和大众阅读习惯从传统编研发展而来的。笔者认为,编研人员在开展编研工作时,将某一选题的档案内容开发出多种形式的编研成果的编研方式即为立体编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以刘三姐文化为切入点,通过联系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广西彩调文化艺术促进会、刘三姐文化研究学者等机构和个人,积极收集和征集有关档案资料。不仅将档案资料整理并向广西区党委和政府编报了档案资政专报,还撰写刘三姐文化相关档案故事专栏,同时还积极策划举办档案展览,开发档案文创产品,拍摄档案故事视频等。
2024年4月3日,《档案里的“刘三姐”》档案参阅研讨会
2.3 立体编研的特点
2.3.1聚焦特定档案主题
立体编研是围绕档案主题开展通过多种编研方式,以此开发出不同档案编研成果的一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式。与传统编研相比,由于是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不同形式地挖掘和研究,立体编研对档案主题的开发深度和广度要显著高于传统编研。
2024年5月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蒋宏灵副馆长带队调研学习“歌海明珠·刘三姐文化专题展”
2.3.2多种编研方式相结合
立体编研区别于传统编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多种编研方式相结合,编研成果种类更丰富。因此,立体编研的编研成果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的编研成果,进一步满足社会大众的不同需求。
2.3.3线上线下多平台推广
立体编研成果较传统编研的成果要丰富,不仅有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如档案汇编、档案资质专报等,还有档案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连载专栏文章、短视频、档案纪录片等,因此立体编研可以采用线上线下多平台推广和传播开发出的编研成果,促进编研成果的影响力。
2023年11月7日,自治区档案馆刘三姐文化专题展览工作交流会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刘三姐”档案立体编研的成效
3.1 编报《档案里的“刘三姐”》档案资政专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高度重视档案资政工作,将其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服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重要抓手,着重贯彻落实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关于“着力强化档案资政服务”的部署要求,把主动服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打造刘三姐特色文化品牌”这一主题,挑选记录党委政府如何高质量培育“刘三姐”名片取得的重大成就,精心编报《档案里的“刘三姐”》资政专报供自治区领导参阅,积极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
3.2 档案故事专栏连载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
档案编研作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重要部分,只有主动增强服务意识,扩展选题范围,挖掘档案资源,才能形成顺应时代主流的档案编研选题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出档案的文化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积极挖掘馆藏资源,在讲述档案背后的故事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今年以来,结合“打造刘三姐特色文化品牌”主题,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官方微博、广西档案资讯微信公众号、广西档案信息网等平台发布档案故事专栏,通过挖掘馆藏档案,讲述档案里刘三姐文化、歌圩文化等广西非遗特色文化故事,弘扬和传播广西传统文化。截至2024年12月底,2024年编写的档案故事专栏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阅读量累计超过10万人次,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2024年5月29日,拍摄《八桂珍档——档案中的“刘三姐”》视频节目
3.3 展陈设计与档案文创产品一体化推进
举办档案展览可让档案资源开发更直观,感染力更强,通过展陈布置,把档案用特定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实现古今对话。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关于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正积极推进“民族瑰宝·千年记忆——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展”布展工作。展览精心挑选300余件进行集中展示。在展览讲解服务方面,编研人员加入到讲解队伍中,除展件展示的故事外,编研人员还要为观众拓展档案背后的故事。在展览设计过程中,编研人员还利用展览中较有代表性的展件和故事,设计了包含刘三姐文化元素的印章、集卡册、研学单、扇子等档案文化产品,满足参展观众的不同需求。
3.4 推出《八桂珍档|档案里的“刘三姐”》视频节目
在《“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鼓励档案部门通过新媒体传播、影视制作等方式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选取本馆编报的《档案里的“刘三姐”》档案资政专报中的档案史料,推出《八桂珍档|档案里的“刘三姐”》视频节目。该节目通过“档案展示+读档”的方式,展示馆藏的1960年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件《区党委关于举行全区“刘三姐”文艺会演的决定》档案,同时编研人员为观众解读出档案中的故事,揭秘了早期彩调剧“刘三姐”在全区会演的历史,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到档案的魅力。
《八桂珍档——档案中的“刘三姐”》视频节目
4 启示
4.1 解放思想推动编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14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创新求变。立体编研是档案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的重大方略要求的具体实践,立体编研注重档案编研成果的转化,有利于用多种形式展现档案信息,有利于扩大档案编研成果的影响,真正做到用档案讲好广西故事。
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文艺会演纪录片胶片
4.2 加强档案收集和征集工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是开展高质量编研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秉持“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主动与区直、中直有关单位,以及民间学者等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完整地收集进馆,专程赴广西戏剧院、多位刘三姐研究学者家中征集有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西刘三姐文艺会演时期有关档案史料,其中征集到的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剧种《刘三姐》会演记录片电影胶片(16毫米规格)现存仅此一件,是研究刘三姐文化传承发展的珍贵史料,为后续开发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刘三姐文艺会演纪录片截图
4.3 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兼顾便捷开展编研工作
在开展编研工作时,为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和编研工作的效率,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依托本馆数字档案馆档案编研信息系统开展编研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基于内网环境构建,编研人员在内网环境使用档案信息,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安全。另外,数字档案馆档案编研信息系统相比利用系统使用更为方便,特别是编研系统的跨库检索,省去了编研人员需要在不同档案信息库检索的操作,大大提高了档案编研工作的效率。
4.4 强化编研力量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精品。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能仅仅依赖档案编研部门,而应该积极协调档案部门中研究能力强、文字功底深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到档案编研工作中,有条件的可以组建工作专班,积极调动馆内工作人员,特别是青年干部的工作热情,推动“档案库”成为“思想库”,开发出更高质量的编研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2024年上半年组建编研工作队,将原本在办公室、收集保管、电子档案管理等部门的青年干部集中在一起,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探索编研选题、整理、编报工作,2024年编报的16期《档案参阅》,有11期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