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24-05-22 11:55:29来源(作者): 自治区档案馆 李坚
根据档案记载,从公元1511年(即明朝武宗正德六年)起,陆陆续续有越南渔民从海防一带到今天广西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万尾、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亦被称为京族三岛)附近捕鱼,并逐渐在此地定居,繁衍生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该居民被正式定名为京族。
根据《防城港市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京族男子穿着过膝长衫,窄袖开胸,腰间束带;京族女子穿着的长衫不遮臀,裤腿阔。京族妇女习惯上身内挂一块菱形遮胸布,外穿窄袖紧身,对襟开襟无领的短上衣,下身穿长而宽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往往加穿一件旗袍式窄袖淡色长外衣。富家女子多用丝绸、香云纱,颜色是黑、白和薯莨染成的红褐色。此外,京族妇女喜欢戴耳环,有的妇女还喜欢结辫子,缠绕黑布条,再盘绕于头顶,称为‘砧板髻’。新中国成立后,京族服饰逐渐与周边汉族等居民融合。至21世纪初,除部分女性仍着传统京族服饰外,其他则与汉族无异。”
《防城港市志》中关于京族的记载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当初人们来到京族三岛,只求能捕鱼养家糊口。现在,京族成了广西乃至中国最为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为了报答大海的养育之恩,京族人每年举办哈节祭祀海神和祖先。“哈”或“唱哈”,在京族语言中是唱歌的意思,因此哈节就是京族的歌节。哈歌中有京族的传说故事、民族历史、人生哲理等,节日上唱的曲调平时是不唱的,只在哈节上演唱。唱哈的角色是一男二女三个人,男的叫“哈哥”,女的叫“哈妹”,哈妹分为主唱和伴唱,主唱的哈妹可以站在哈亭中间,伴唱的哈妹在一旁席地而坐。哈哥则弹奏三弦琴,为唱哈进行演奏。哈节是京族最隆重、也是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京族哈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档案中关于京族哈节的记载
京族三岛举办哈节的时间稍有不同,万尾、巫头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十举办哈节,山心则在每年农历八月初十举办。举办哈节的固定场所是哈亭,哈亭不仅是村里的神庙,也是全村的祠堂。建造哈亭的木材选自越南产的优质木材,并请越南匠人建造。哈亭高大坚固,十分宽敞,保持着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正堂内立有本村信奉的神位和各姓氏家族祖先的灵位,正堂东西两侧依次砌有三层台阶,这是哈节听歌特别设置的位置。
2023年12月14日到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2024年5月6日到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广西调研。王沪宁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切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如今哈节已成为广西各族人民与京族人民交往的一座桥梁,每年在京族哈节举办期间,广西各地群众纷纷赶到京族三岛感受京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各族群众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民族团结。
在京族传统节日哈节上,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出席
京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