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档案馆与南宁海关开展档案修复技术业务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0-06-05 23:07:32来源(作者):自治区档案馆 凌艳萍
为加快海关破损档案的修复进度,解决在抢救历史档案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自治区档案馆保护技术部技术人员于近日到南宁海关进行档案修复技术现场交流活动。
广西海关1879年至1950年的历史档案记载了龙州等海关自开关以来的机构变迁及工作活动情况,也反映了从清代晚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广西社会、进出口贸易、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状况,是研究广西地方历史重要且珍贵的史料。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分档案不是集中统一保管,而是分别存放于自治区档案馆和南宁海关档案室。因年代久远、保管不善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档案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严重影响了档案寿命和有效利用,亟需修复与保护,才能更好地有效利用。为了做好海关档案的修复工作,2014年自治区档案馆就专门成立了海关档案普查工作组针对馆藏海关档案破损情况开展摸底调查,从2462卷档案中清理出了破损档案357卷,并对档案的破损状况进行了分类登记和抢救与修复。而存放在南宁海关的1000卷历史档案,直到今年初才开始进行档案破损状况排查和修复。
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围绕海关档案的载体、字迹特点和抢救的方式展开讨论。南宁海关对自治区档案馆目前所采取的抢救修复方案表示赞许,并希望自治区档案馆给予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南宁海关档案修复室,自治区档案馆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局部残缺档案的补缺技法,介绍了如何灵活运用补缺、接边、溜口、接背等技法修补轻微破损的档案的经验和做法。自治区档案馆技术人员还对采用干湿托处理的裱件起壳和不够平整等问题进行分析,建议在干湿托裱操作中着重在排实环节上下功夫,在粘结剂的使用方面介绍了机械纸、手工纸用浆的配比,以及补缺、接边、溜口和湿托、干托时用浆的浓度比例。双方还在档案库房就库房的温湿控制、档案防虫消杀和档案装具等防护措施交换了意见和看法。
此次交流活动双方均感受益匪浅,在档案保护工作思路、抢救方式、修复方法等方面获得了新启发,达到了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为更好地开展档案抢救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