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记忆”之地质档案中的峥嵘岁月:砥砺奋进 追梦前行
发布时间:2019-07-31 17:33:30来源(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二地质队 覃朗
在广西二七二地质队综合办公楼二楼的档案室里存放着建队以来的老档案,泛黄的纸张镌刻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的光阴,黑白的照片定格了那段峥嵘的岁月,字迹工整、记录详实的地质成果报告充实了新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历史。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波澜壮阔、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每一盒卷宗的背后都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光荣事迹,每一项地质成果的背后都凝聚着前赴后继、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地质工作者们的智慧和心血。
应运而生 以“富国兴业”为己任
建国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国家矿产资源稀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国家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都亟需有效的能源保障和支撑服务。地质工作因此被放到了先行的位置,地质队应运而生。
根据档案记载,广西二七二地质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建队,旨在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能源资源保障和支撑服务。为此,几代地质工作者薪火相传,义无反顾地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国家的建设伟业,在建设广西的历史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建队以后,该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找矿部署,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足迹遍布八桂大地上的山川田野、江河湖海,以能够为祖国找到宝贵的矿藏为荣。在照片档案中,有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让人特别印象深刻,有一张照片是集会的留影,从照片上看会议是在一个晒谷坪上召开的,主席台上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红色的投票箱,主席台下是参会的地质队员,他们身下坐着的不是凳子,而是一截截长条的木头;有一张照片上五名地质队员身穿工装,头戴草帽,身背地质包,有的手上拿着地质锤,有的拿着罗盘,有的拿着工兵铲,正涉水通过一条湍急的河流,河流的尽头是一个大溶洞,溶洞的两边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有一张照片上有三名地质队员正在陡峭的山林里沿着绳索攀爬,地势险要,地质队员们不得不手脚并用,还要腾出一只手来扶住肩上的钻杆;还有一张照片上记录下了地质队员休息的场景,在荒山中一块平地的大树下有一个简易搭建的窝棚,窝棚前有一个用石头搭成的灶台,三名地质队员围坐在那里吃饭。
在老一辈地质队员们的口中得知, 像这样在野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对于地质队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上个世纪60、70年代,为了找矿而到山里进行踏勘,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脚。出门时除了工作工具,还要带上一口锅、一袋米和干咸菜等少许粮食,用脚丈量青山,在大山里一走就是好几天、打个来回就是上百里路,进了深山老林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能在野外吃住,遇山开路,遇水渡水,还要克服夏季酷暑、冬日严寒,严防毒蛇、毒虫、猛兽的袭击等重重困难,不可谓不艰苦、不艰险。
就是在这样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该队的地质工作者们硬是咬紧牙关,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根据档案记载:该队建队以来,探明的矿有桂中大明山钨矿、两江铜矿等200多处,其中确定有成矿规模的39处,达中大型以上规模的19处,为广西成为有色金属之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向祖国交出了满意的成绩单。
改革奋进 与新中国一同成长
翻看该队的荣誉档案,一张张荣誉证书和奖牌闪耀着光辉:1991年6月国家测绘局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测绘行业先进班组”、1999年7月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2010年6月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国土资源系统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勘察项目奖、2013年1月广西地质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授予的“2011-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南宁机场扩建工作先进单位……硕果累累的成绩背后是该队广大地质工作者敬业奉献、刻苦钻研、团结拼搏的无数个白昼与黑夜。
上个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每一个角落,改革创新的种子也吹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心里,并且这颗种子还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该队以服务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地质工作体制机制,不断革新地质专业技术,不断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在继续巩固地质勘查主业的同时,尝试发展工程勘察、测绘地理信息、地质灾害防治、岩土施工设计等多个专业,为广西一系列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开展了基础测绘、规划选址、优化建设方案等多方面工作,发挥了基础性、先行性的技术支撑作用。
到了21世纪,该队已然形成了地质勘查主业与工程勘察、测绘地理信息、地质灾害防治、岩土施工设计等多专业齐头并进多条腿走路的产业格局,打造了一支技术专业齐全、综合实力过硬的地质队。
专业技术能力的拓展,带动了服务领域的拓宽。该队积极发挥多专业的技术优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在服务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方面,先后参加了西南应急抗旱找水打井、广西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等工作,共成井126口,解决了7万多人畜饮水问题;针对广西地质灾害多发的情况,该队常年积极投身地灾抢险工作,开展了地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水利枢纽工程、西江黄金水道、“海绵城市”领域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积极服务“三农”,开展了粮食主产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地复核、土地整治、粮食产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工作……这些地质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壮乡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时代守正创新 让梦想照进现实
查看文书档案发现,该队作为技术服务型单位,一向重视创新,自“十二五”规划起便致力于打造创新型地质队,近年来更是全方位、多举措加大了创新工作力度,推动技术服务向更高效率高品质更高水平发展。
2016年以来,该队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提升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创新能力,注重传统专业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融合应用,积极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平台,主编的《盾构法施工隧道管片壁后注浆质量地质雷达法检测技术规范》于2018年4月正式开始实施,作为国内首部该技术的工程标准已成功运用到了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2、3号线盾构管片壁后注浆质量地质雷达探测中,开展了管波及跨孔等多种物探手段在建筑物基础施工勘察中的应用等多个课题研究,成功获得授权了《富水圆砾层盾构管片壁后注浆地质雷达探测试验平台》等专利……并将课题研究、专利成果成功转化应用到城市基础建设的实际工程项目中。
2018年,该队照例邀请部分离退休职工列席职工代表大会听会。当老同志在会议报告中得知单位已经掌握无人机航拍与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与3D打印技术时,激动地留下了热泪,“我们当年的梦想就是,以后找矿、测量可以少用脚去爬,用飞机一飞全搞清楚,那能提高多少倍的效率啊!你们这代人替我们实现了梦想!”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创新”二字在追梦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只有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厚厚的地质档案记录的是地质队革故鼎新、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反映的是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科技的进步。
档案见证历史,广西二七二地质队砥砺奋进五十九载,变的是服务领域在扩大、服务质量水平在提升、技术手段在不断革新和突破,不变的是那颗至诚的爱国心、炽热的报国情,以及竭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新时代的号角已吹响,新征程上依然任重道远,逐梦前行,青春正好,奋斗正当时,地质工作者们依然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在支撑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动我国地质科技共同发展进步。而未来的这一切,档案亦可以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