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记忆”之从如厕的舒适度看乡村文明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9-07-31 17:30:34来源(作者):广西崇左市档案馆 吴文添

  说起如厕,儿时那些尴尬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那种糟糕的如厕体验实在是“往事不堪回首”。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之机,我就谈谈儿时在农村如厕的那些糗事,以及步入社会之后所见所闻所感,虽然表面看似谈之不雅,实则如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厕所革命”背后的乡村文明变迁。
  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南宁市区50公里。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集中在一个不算太高的山坡上。因为地少,各家的房子都建得比较密集,户与户之间仅隔有一条一米多宽的巷子。村子的周围都是菜地、鱼塘或者水稻田,村子里的5、6个公共厕所就因地制宜建在村子周边的菜地、鱼塘旁边。
  在我的记忆中,当时农户建公共厕所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文明如厕,也是要通过建公共厕所来收集粪便做农家肥。因为当时还没有化肥,农作物主要靠收集人畜粪便搅拌草皮灰做肥料。当时的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没有水泥路,没有自来水,没有电,村边杂草丛生,垃圾随地可见,农村人文明与卫生的意识比较低,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一有内急就在路边解决,有人路过时,也只是蹲下或者用帽子遮掩一下。经常在村子周边的小路上见到蚊蝇乱飞的粪便,走路一不小心还会踩中“大便地雷”。
  我清楚地记得,5岁之前,一到夏天大人们都给我穿上开裆裤,目的就是方便随时随地大小便,不会弄脏裤子。由于父母要外出劳作,我从小便由奶奶带大。奶奶每天都喜欢带我到村头的榕树下玩,那里有几排木板做的长椅,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村里带小孩的老人都喜欢聚集在这里纳凉、聊天。长椅的不远处就是村里的小学学校,老人们都放任小孩随地玩耍,小孩有内急就直接拉在地上,旁边有土狗等候吃屎,拉完屎后甚至也不用擦屁股,直接屁股一撅给土狗舔干净即可。
  7岁后我上了村里的小学,上小学后就独自上厕所了,开始体验农村如厕的感受。我们家离小学不远,小学旁边只有一个小便所,说是小便所其实就是用砖块围起来的一间小房子,里面放几个木桶,小便就直接拉到桶里面,木桶储满尿了之后农户就挑去淋菜了。由于没有自来水,大便要走二百多米的路程到一个搭建在鱼塘旁边的公共厕所解决,这个厕所是露天的,四周用玉米杆围起来,上面用二块木板搭成一个架子,下面挖有一个大坑,坑里储满粪水,木板与粪池的落差有一米多高,蹲在上面大便都得小心翼翼。尤其是下雨天木板非常湿滑,稍不小心就有滑倒掉下粪池的危险。每到下雨天如厕,母亲都再三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说村里曾经有小孩不小心掉落到粪池中。
  除了要注意安全,如厕还得忍受厕所那难闻的臭味和蚊子的叮咬。露天的粪池中堆满粪便,蚊蝇滋生,蛆蝇满池,有的农户还把死鸡死鸭等死家禽丢到粪池中,整个粪池臭气熏天,大便过程中需要一边忍受熏天恶臭,一边用手迎击蚊虫乱飞。否则,那些讨厌的花蚊子,会成群结队袭击你白嫩的光屁股。一次大便结束,屁股上就会多了几个被蚊子叮咬过的小疙瘩,奇痒无比。
  六、七十年代村民在村边自建的五、六个公共厕所基本上都是这样,非常简陋,一圈篱笆,几块木板,一个大坑,即是“厕所”。这些厕所都是露天的,如厕时晴天烈日当头,雨天要撑雨伞。蛆蝇满地,气味难闻,到了夏天蚊蝇乱飞,更重要的是卫生隐患很大。粪便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农户便直接使用来淋菜,下大雨的时候粪池溢满,粪水随着雨水直接流入沟渠,进入自然水体,引起水体、土壤和农产品污染,经水传播的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极易发生。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候也曾患过蛔虫病,体形瘦弱,还经常肚子疼拉肚子,当时家里的常备药是土霉素和痢特灵。
  七十年代初期,有十多个知识青年从南宁到我们村里插队,向村里吹来了文明的新风。生产队为了妥善安置他们,在小学旁边的空地上建了二排平房给他们做宿舍,为解决“如厕难”问题,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单独建了一间砖瓦结构的公共厕所。这间厕所由知青参与设计和建设,注入了城里人文明卫生的理念,房子用青砖砌成,墙体用白灰砂浆抹白,房顶盖瓦,设有男3个女2个共5个蹲位,蹲位之间有墙隔开,两个门分设两边,各写男女两个大字,男女分别入厕。便槽是一条连通的沟,可以冲水。尽管当时还没有自来水,但可以从旁边的鱼塘提水上来冲厕所,厕所的臭味少了,卫生条件大为改观。从此,村里便有了第一个砖墙瓦顶的室内公共厕所,村民如厕不再被日晒雨淋。这个厕所成了村里文明进步的“标志性建筑”,好长一段时间,这个公共厕所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厕所,尤其是下雨天,常常是满座“爆棚”。
  七十年代中期,我在村里念完五年小学之后便外出城镇念初中、高中和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南宁工作。这期间每到假期,我都回村里看望父母和弟弟,真切感受到农村的文明程度和群众的生活品质逐年在不断提高,如厕的舒适度也在不断提高。以擦屁股的用品为例,其品质的不断提高就很能说明问题。小时候在农村如厕,由于物质匮乏,擦屁股用品都是树叶、小竹片、树枝或旧书报纸等,到后来有了长方形一大张需要剪裁才能用的厚硬灰色的手纸,再到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洁白柔软的卫生纸。以小见大,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在默默述说着新中国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好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经济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我们村八十年代初有电、九十年代初有了自来水。随着道路、环保、供电、供水等各方面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富裕起来的农民逐步改造住房,由土木结构改造为砖瓦结构,再由砖瓦结构变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室内地面由水泥变为瓷砖,窗户由木质变为塑钢。我老家弟弟的房子也在1998年由砖瓦结构的平房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房子面积200多平米,外墙正面和室内地面均贴瓷砖,房子功能设置接近城市,楼房内有卧室、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卫生间内贴上了瓷砖,安装了蹲坑和冲水设备。为了淋浴方便,还安装了热水器和浴霸。以前我的小孩都不太愿意跟我回老家,怕的就是如厕不方便。如今,在家里有了卫生间,如厕方便舒适,过去回家时,上一次厕所要往外跑二百多米上公共厕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良好的如厕环境不仅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文明程度甚至是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4月曾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我深信,全国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把推动“厕所革命”当成一项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改造脏臭的农村土厕,打造“星级厕所”,定能彻底解决困扰农村和农民多年的“如厕难”问题。让所有的公共厕所都变得更美观、安全、洁净、舒适,让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百姓美好生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