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2部分: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解读
发布时间:2019-01-22 11:16:59来源(作者):《中国档案》2018年第4期
档案保存状况调查是档案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纸质档案抢救与修复规范 第2部分: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DA/T 64.2—2017)(以下简称《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作为档案行业标准,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
制定背景
档案保存状况调查涉及面广、任务重、复杂程度高,开展此项任务前需要对调查内容、方法、范围等进行系统研究,以便确定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案,确保调查工作顺利推进。《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规定了调查内容、方法和范围,馆藏单位可以以其为依据,开展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科学制定档案抢救修复方案和策略,建立档案保存现状信息数据库。
制定该标准的目的是为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开展档案保存状况调查、摸清家底、全面了解和掌握所藏档案保存情况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保护与抢救工作、制定档案抢救修复方案、提出档案保护发展策略奠定基础,为建立档案保存现状信息数据库、实现档案保存现状动态管理提供可能。
标准的作用
《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在开展档案保存状况调查中有重要作用。
第一,《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可以对所保管档案的构成特点、数量、分布、信息内容、载体组成、保存状态、损坏程度、保管方式、保护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对需要保护的对象建立完善的系统性认知,为制定相应保护策略和保护计划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二,《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有助于档案保存现状的规范化著录与描述。纸质档案保存现状调查通过对每卷(件)档案进行专门的、详细的、标准化的信息著录和说明,包括各类档案的背景资料、历史沿袭、存在状况、保存环境、保护手段以及其他一系列专用术语的介绍等,有助于对档案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可以获得大量关于馆藏档案的系统化信息,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一方面可以建立档案保存现状信息数据库,实现档案保存状况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档案长期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或疏漏,提出完善和调整的改进建议,全面提高档案保管的科学化水平。
第四,《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可以从当前馆藏中找到一些原先并未得到应有重视的珍贵历史档案,发现其特殊价值和作用,为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学研究带来影响,意义非凡。
主要内容
开展纸质档案调查可以在不同范围内进行,包括省市、行业等档案部门以及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本单位)。一般情况下,纸质档案调查在一个单位内部进行,是一项由馆藏单位总体部署,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调查范围、调查重点应该由馆藏单位根据开展调查的目的自行决定,调查方法及内容应遵循统一规范。
纸质档案保存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档案个体调查和档案保管状况调查。
档案个体调查主要内容是对纸质档案制成材料、保存现状、损坏程度、老化状况、形成时间、信息内容、记录形式、价值、重要程度等相关问题进行系统调查,根据档案破损情况和稀缺程度确定其日后的抢救措施和修复方案。调查主要项目包括:纸张、字迹材料种类,纸张酸化、老化程度,霉变、虫蛀、受污染情况,档案撕裂、残缺、粘连、絮化、字迹洇化或扩散、字迹褪色现象,档案形成时间、来源、记录内容、记录形式、是否有特殊价值和意义,档案信息内容的稀缺和重要程度。
档案保管状况调查主要是对档案保管环境条件、历史上曾经采取的修复方法、馆库情况变化等进行调查。调查主要项目包括:档案馆的地理位置和库房建筑、装具情况、消防设施、温湿度调控、防光措施、空气质量、防霉防虫手段、档案主要修复方法、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保护技术和管理人员情况。
纸质档案保存现状个体调查主要方法有:普查、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普查是全面性调查,即对全部馆藏或者部分档案进行普遍的、逐卷(件)、逐页的调查,适用于馆藏档案数量较少的档案部门或某一重要专题档案。抽样调查是馆藏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先对纸质档案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开展随机或等距抽样,样本要能反映被调查的整体情况,分类可依据档案形成的时间、保管库房、所属全宗、档案载体类型等进行。重点调查是在馆藏中选择一部分档案进行调查,这些档案在馆藏中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对重点部分的调查就能够反映出整体现象或基本情况。
调查中,馆藏单位可根据自身馆藏的数量和特点,确定调查选用的方法,依据调查档案的损坏和珍贵程度、调查经费、调查人员等方面因素,确定具体的抽样数量。一般情况下,依据馆藏量来确定抽取的样本量。《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还分别制定了档案破损状况调查表和档案保存环境调查表,表格内容基本覆盖目前全部档案保存现状和保管条件,并充分考虑到调查填写过程中的方便性和可操作性。
档案保存状况调查的组织和流程

档案保存状况调查组织流程图
档案保存状况调查工作在参照《档案保存状况的调查方法》基础上,应由馆藏单位统筹规划并指导实施。开展调查工作时,首先应组建相关档案调查机构,开展档案调查人员培训,使其明确调查任务并掌握调查方法。对馆藏档案量较大的档案馆,可列出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相关调查工作,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馆藏单位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随时会发现问题, 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调查方案,以便工作的顺利推进。
馆藏单位在明确调查任务后,需要对调查标准或规范进行认真研读。为便于调查数据的填写和统计,在开展个体调查和保管状况调查时,尽可能一次性收集齐所需要的数据。馆藏单位在将调查记录输入计算机转化为统计数据之前,应设计好统计表格,数据核对无误后,借助统计软件或相关工具进行数据的统计,得出有效结论和规律性的认识。统计工作完成后,馆藏单位可根据调查结果划分档案的破损等级,分析档案保存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档案抢救策略,实施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