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梅山图》入编《桂林百姓傩》一书
发布时间:2018-10-30 10:39:55来源(作者):桂林市档案局 翁利群
恭城档案局的《梅山图》入编《桂林百姓傩》一书,该书由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钟仕聪执笔,桂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孙小良主编,书中第五章——“《梅山梅》,百姓傩神灵的生动画卷”,包含四节内容,对梅山图的图名、用途、作画年代、创作过程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描述,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图1《桂林百姓傩》封面

图2《梅山图》功曹一卷图
梅山图原名神箓,瑶语称“辽”即箓的意思。1984年7月发现于观音乡水滨村莲花屯,根据平地瑶信梅山神、奉梅山教的特点,取名为“梅山图”。2003年3月在恭城瑶族自治县第一届“桃花节”期间复制并在周渭祠展出,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专家认为,梅山图是“目前中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反映瑶族历史最深刻、内容最丰富的瑶族文物”。
《梅山图》以土布为纸,用红绿青白黄等色为彩,共分14卷,总长108.98米,宽0.35米,由七段连接成幅,有901个神人像,其中有道佛儒三教先师、帝王将相、民间信仰的各路神仙以及瑶人农耕布织、渔猎劳作的画面,真实记载了瑶族人民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和抗争场面,融瑶族原始宗教、人文宗教、祖先崇拜、生产生活为一体,是研究瑶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绘画艺术、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领域的珍贵档案。
恭城“梅山图”1995年收存于县档案馆,正式作为瑶族历史文物予以保存。从《功曹一卷》画卷上文字说明可知,这幅画卷于1745年(清乾隆九年)冬至完成,是照着傣氏家族保存的一幅明万历年间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画依样描绘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档案局高度重视该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积极争取自治区局、县政府财政支持,二十多年来,先后投入近30万元,购置了珍贵档案特藏柜,对原件进行背托、修复、临摹、制作成画册。现原作被封存,仅提供两副复制品供参观、利用。此次入编《桂林百姓傩》一书,对桂林瑶乡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