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旧图说南宁(望火楼、烧“蚊炮”)(图)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4:28来源(作者): 

 

 

 

  与烧“蚊炮”有关的望火楼。

位于新华街的望火楼建于1953年,是南宁市50年代至8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望火楼座南向北,整座建筑为"塔"式,八层通高29.4米,主楼面阔18米,进深6.38米,墙厚0.35米,该楼在预防、扑灭火灾,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除四害”时市政府就利用望火楼的警报器向南宁市民发出统一燃烧“蚊炮”的信号。全市各街道的居委会白天向辖区的居民发放免费的“蚊炮”,傍晚6点半钟望火楼响起了警报声,已吃过晚饭的居民在家中燃着了“蚊炮”,关好门窗。纷纷离家走到空旷的地方等候,顿时南宁市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

望火楼当时先至有几架“火烛车”,开讲有话“火烛车水头足”。但南宁市一旦发生“火烛”,往往都系要烧好多房屋后先至救得黑既。南宁市就曾经发生过几次大既“火烛”,都系烧左好耐先至救得黑既,损失好大。譬如一仓(拉萨路,一职高对面)就烧得好惨。云亭街“火烛”、大同街、和乐街“火烛”都系烧成条街既。记得烧大同街、和乐街时的场面最为惨烈。失火时正是白天,几百人(好多是过路群众)排着队从邕江河递水上来救火(这时的“火烛车”毋晒计)。但最终仲系烧左成两条街,一个字“惨”,两个字“好惨”,三个字“非常惨”。

    注:“火烛”是粤语方言,即系北方人所说的“失火”。50、60年代南宁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一旦“火烛”就会酿成“火烧连营”。

    “火烛车”即是“救火车”,北方的朋友在这里就不能直译为“失火车”,以免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