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4:32来源(作者):
1945年5月26日,中国军队收复南宁时从西门入城
1948年的北门。
唐朝前期,城市建设无城墙,“邕州旧以刺为墙”(《竹谱详录》卷四)。唐中叶以后,各地反唐起义不断,为防范起义军的袭扰,当地官吏在邕城四周筑城墙挖城壕,“罗城(位于邕城东部)圆周一千丈,高一丈五尺,上广一丈三尺,下广二丈,环绕二壕,益广一丈五尺,深一丈,唐开元二年(714年)司马吕仁筑”(明·《永乐大典》卷八千五百七)。随后,城墙逐步增加,开3座城门,分别称来远门、大安门、朝天门,城墙均为泥筑,较简陋,一直到北宋皇祐年间尚存。
宋代元丰三年(1080年)起,开始修城墙,建城楼,挖城壕,“元丰三年得旨修筑,六年而城备,周二千五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下广六丈,上广二丈六尺,环以屋。三面为壕,而西因长江焉,子城在其内”(明·《永乐大典·建武志》),有7个城门,称朝天门、望京门、镇远门、大安门、安塞门、咸济门、长桥门,均建有城楼。城墙外围有城壕围绕,城壕按方向称为北壕、东壕、南壕和西壕,深8尺,宽窄不一,依地形而定。以后经元丰八年(1085年)、淳祐年间(1241-1252年)扩建、维护,城墙、城楼具有一定规模,为砖石结构。城墙上人可走动,有掩蔽体,为广南西路各州中较好城池之一。城墙所在位置,大致为今南环路,经共和路北段到工人文化宫,再折新华路,转向当阳街、江滨路接南环路处。城门由原来的7个减少为5个,东门又叫朝天门,位于今民生路与南环路交接处,即今市第一幼儿园附近;迎恩门又名望京门、北门,位于现在市工人文化宫内;仓西门又名镇远门,位于今民生路与解放路交接处;镇江门又名咸济门、水闸门,位于原府前街西端,今邕江大桥北附近;安塞门位于今邕江宾馆南侧,面向邕江;城区轮廊大体呈椭圆状,南北稍长,东西较窄,古有“直城三里七,横城七里三”的说法,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后人称此城为“宋城”。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南宁考察时,常出入崇善寺(今市第一中学内),并在《游记》的“粤西游日记”里记载当时南宁城廓情况为:“南宁城北狭,西阔,北乃望仙坡来龙,西乃濒江处也。北、东、南各一门。皆偏于角上,惟西面临江有三门”。明万历三十年(1602),由于城乡贸易的发展,知府薛藩又开辟“南门”(今中山路与南环路交界处)。但到了明末,战乱纷起,南门被堵,另在距北门数十丈的凹口处开烟花门(今广西区民政局后面),作为城内居民运柴、粮的通道。乾隆六年修筑成高约9米、宽约6米的规模,仓西门、北门、东门的城楼外还筑有子城,人们称为月城。这些都属于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民国六年(1917)又将兴宁路往西关路这段城基打通,开“新西门”。从北宋建城至民国这800多年中,邕州城垣多次崩塌,历代知府也不断重修,到民国初年,城墙已经失去其功效,省政府从桂林迁移南宁,当局认为城墙妨碍城建,故省政府决定拆全城城墙拓地建房。民国二十年后,邕城东南一带城垣已经开拓成环城马路,周边建起了新式房屋。
各个城门的拆除时间也先后不一,1927年9月同时拆除了南门和仓西门,前者位于今中山路与南环路交汇处,后者在今民生路转入解放路下斜坡处;1936年7月拆除位于现在邕江宾馆前面的水闸门;1946年1月拆除新西门和安塞门,前者的位置已如前述,后者则在今民主路市工人文化宫内五象体育馆旁;1958年拆除东门附近一带残余的观音阁城墙。至此,7个城门及全部城墙基本上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