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3:38来源(作者):
【核心提示】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五横五纵”,到现在的“五横四环三纵”城市路网格局,一条条宽敞整洁的大道纵横交错;从1992年的创“三城”到2002年的“136”工程,上百亿的南宁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堪称大手笔;从望火楼到朝阳环型立交,再到如今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民歌广场、地王国际大厦,南宁的城市名片不断刷新……改革开放30年,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横跨邕江南北的桥梁,琼楼绿树、华灯霓虹,共同描画出绿城南宁的新风景。
感受变化
“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的旧貌,如今许多年轻人已经难以想像。路宽了,楼高了,灯亮了,景美了,连土生土长的“老南宁人”也很难找到旧城的痕迹。许多南宁人和外地人由衷感叹:改革开放30年,南宁变了,变得更美,生活更好。
村民→市民“埌东仔”见证南宁“长大”
▲旧城市名片——望火楼
▲新城市名片——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7月21日,记者来到埌东村八组,一栋栋整齐的楼房,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眼前的埌东村不但不“土”,还“洋气”得很。年近花甲的曾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埌东村人,在南宁生活了50多年。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自己这个“埌东仔”也跳出农门,变成了城市居民。
谈及30年前的埌东,曾老先生只记得一片荒芜,大多是田地、鱼塘和荒山。南湖也只是一片水田,湖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1987年,曾老先生看着民族大道从邕江大桥北修建到园湖路口;1991年延长到南湖桥头;2002年完成了最后的拓建。如今,民族大道已经成了南宁市最漂亮的大道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曾老先生和其他村民一样靠种田种菜为生,每天起早贪黑,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里年轻仔要娶媳妇,一听说是埌东村的,很多姑娘家都摇头不同意。1995年后,政府进行统一规划,村民搬迁到了现在的埌东村,村子里建起了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周围是平整宽阔的马路。曾老先生花了十几万元建了新楼房后,每天拉拉二胡,去南湖公园散散步,生活悠闲自在。
南宁仍在逐渐“长大”。南宁市建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五”时期,南宁城建累计投资达443.1亿元。至2007年底,南宁市建成区道路总长1089公里,面积2347万平方米,是30年前的5.75倍;建成区面积179.06平方公里,比1978年增加了111.06平方公里。
城市名片逐年刷新
望火楼→“朱槿花” 城市名片逐年刷新
从来邕工作算起,65岁的何先生已经在南宁生活了40多年。说起南宁市如今的城市名片,何先生脱口而出:“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五象广场、民歌广场、南湖广场、民生广场、南宁人民会堂、竹溪立交桥、地王国际商会中心大厦……”他又补充一句:“30年前,南宁的名片可没这么现代化。”
上个世纪80年代,恋人们约会时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望火楼见”。那时,望火楼是整个南宁的标志性建筑,位于现在的新华街共和路口附近。当时登上29.4米高的望火楼,能俯瞰整个南宁市的全景。“当年人气旺得很。”何先生说。如今望火楼依旧,但已淹没在周边高楼大厦之中。
5年前,每次外地的亲朋来南宁游玩,何先生最尴尬的就是无处可逛。现在一有朋友来南宁,何先生就带他们逛会展中心、地王国际、南湖……“这些都是最靓的名片。”何先生说。
1988年后,望火楼光荣“退休”,取而代之的“城市名片”是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朝阳路环型立交桥,它是广西历史上第一座城市道路环型立交。2004年3月1日,朝阳环交桥成功实施爆破,在原址建起了现在的邕江北岸跨线立交桥。随后,知名建筑纷纷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竹溪大道—民族大道立交桥建成、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建成、276米的南宁地王国际商会中心大厦投入使用,目前正在紧张建设的南宁大桥也将在今年末建成……
臭水沟→幸福渠 朝阳溪痛快“洗脸”
▲昔日朝阳溪
▲今日朝阳溪
8月11日下午,尽管细雨蒙蒙,但在朝阳溪边休闲散步的李大爷悠然自得。
70多岁的李大爷就住在朝阳溪附近,几十年前,朝阳溪水质清澈,还能看到不少鱼。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朝阳溪渐渐“臭名昭著”,溪水变黑了,各种生活垃圾、动物粪便尸体和生活污水的排入,使朝阳溪几乎变成臭水沟。“夏天臭气蒸发,一阵风吹过,真是‘遗臭万里\\’,我们的窗户都是关紧的。”李大爷感慨不已。
令他高兴的是,如今的朝阳溪渐渐干净起来,溪边的垃圾和淤泥被清理掉,溪水两旁砌起干净的护栏,栽树种草养花,连周围的空气也清新不少。上个月,李大爷经过西关铁桥下的朝阳溪,看到有人正张网摸鱼,这让他相当开心:隔了十几年,又在朝阳溪里看到鱼了。
记者从南宁市建委获悉,据测算,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仅流入横穿市中心朝阳溪的污水达4~5万吨。“八五”时期,南宁制定“碧水蓝天”工程计划把一溪(朝阳溪)和一湖(南湖)作为改造水环境污染的重点,计划用8至10年完成改造任务。1997年10月,整治工程正式动工。如今,经过多年整治的朝阳溪清波泛起,沿岸绿树成行,休闲小广场点缀着凉亭花坛,昔日的“臭水沟”或许已成为南宁久远的回忆。
图说变化
表说变化
城建变化
●1992年,南宁市以创“三城”(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双拥模范城)为序,拉开南宁城区新一轮建设序幕。
●1997年10月,朝阳溪和南湖改造整治工程正式动工。
●2002年,南宁市实施“136工程”,对城市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包括41.5公里的快速环道和82.88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
●2004年10月,竹溪立交桥仅用了7个月就建成通车。
●2005年10月,友爱南路延长线建成通车,彻底结束南宁市没有南北直线走向道路的情况。
●2007年,南宁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