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3:35来源(作者):
据广西电台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广西精品剧目《八桂大歌》在北京上演,通过劳动和爱情两个主题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展示了八桂大地上各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观众王福菊说:“我觉得《八桂大歌》的舞美非常漂亮,他把壮族苗族侗族很多少数民族的风情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另一名观众祁光华说:“我觉得《八桂大歌》非常有民族气息,舞台布景也很华丽,而且气势是挺宏大的。印象很美,很想去趟广西。”
近年来,广西实施舞台艺术精品战略,坚持走民族化艺术创作之路,佳作迭出。五年多来,壮剧《瓦氏夫人》、民族歌舞诗《漓江诗情》、舞蹈《壮族大歌》等140多个剧目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各类全国性评选和比赛中获奖,实现了舞台艺术整体突破。尤其是,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桂剧《大儒还乡》连续三年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广西成为西部14个省市区中唯一获得“三连冠”的省区。
广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近年来广西抓好桂剧《大儒还乡》、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等民族文化产业项目、“靖西绣球”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创作开发工作,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
百色市靖西县积极引导农民传承当地民族文化,着力打造靖西绣球文化品牌,并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国内外客商建立销售网络,使绣球形成产业化,从而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旧州街有400多户人家,总人口有2200多人,参与绣球的营销有1000人左右。光绣球每人每年的收入就达到2000块钱左右。旧州农家女张金柳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里不做绣球,生活还是比较艰辛的,因为各个人都去做农活,现在很多青年男女都会做绣球。”
广大农民群众依托文化知识发展壮大特色经济,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普遍现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陈映红说:“文化怎么能产生效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它里面有很多互动的东西。我们的文化不单是唱唱跳跳,搞一些活动,更应该跟地方优势结合,跟市场结合,在这个基础上使文化产生经济的、社会的、商业的多方面的效益。”
近年来,广西在全国首创以“大会战”方式加强老少边山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在边境地区、“东巴凤三县”以及大石山区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建起120多个乡镇文化站,使贫困地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简陋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同时,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扶持民营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社会办文化蓬勃兴起,城乡文化不断繁荣。
今年初,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广西正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北部湾海洋文化,打造独具北部湾特色优势的海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广西正向着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文化先进省区目标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