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3:22来源(作者):
广西重大文化遗产——宁明花山岩画5年前因出现大面积剥落,不得不谢绝游客的“亲密接触”。自治区随后启动花山岩画保护工作,组织全国各地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联合会诊岩画病害。经过3年多的“住院检查”,岩画病害原因和部位终于查明。今年3月20日~22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组到花山考察论证岩画保护方案。此行将敲定花山岩画最终的“治病药方”,岩画有望年内正式接受“大手术”。
岩画现场
脚手架搭出“大病房”
3月20日,记者随文物保护专家组一行从宁明乘船前往花山。自从岩画一期保护工程启动以来,游客只能在船上远观,不允许登岸近距离观看岩画。
明江在岩画所在的峭壁前拐了一个弯,远远就能看见崖壁脚下搭建起一片巨大的脚手架,挂在外面的绿色保护网,将红色的岩画遮去了一大半。
花山岩画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分布在20~60米高的崖壁上,仅检查岩画和山体就需要搭设面积五六万平方米、高度230米的脚手架。由于崖底平台为乱石崩塌堆积而成,十分狭窄且基础不实,曾承担过敦煌莫高窟岩体加固、甘肃榆林窟崖体加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的施工单位,也感到在花山搭建如此大规模的脚手架,其难度、规模在国内外均属罕见。他们感慨最多的是:2000多年前的骆越先民,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岩壁上涂绘岩画的。
脚手架一侧是危岩耸立的明江,另一侧是无援手之地的崖壁,几名年逾古稀的文物专家仍毫不迟疑地爬上去察看岩画情况。记者跟随攀上脚手架,清楚地看到了岩画脱落的部位:绘有岩画的片岩像皴裂的皮肤一样剥落,露出新肉一样的岩体,有的是整块岩石松动,摇摇欲坠,许多人物图案已不完整。
据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统计,花山岩画的脱落面积已经超过了500平方米,鳞片状剥离的图案占总图案的一半,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病因揭晓
七大病害导致岩画“脱皮”
文物专家指着一片片岩画,向记者总结了导致岩画脱落的七大病害。
其一是小型危岩。就是岩石整块开裂掉落,摔在地上变成碎片,拼也拼不回来,对岩画是毁灭性的打击。
其二是“冷热病”。花山岩画正对西晒,经受长时间的阳光炙烤。热到什么程度?酷暑时岩面可达60多摄氏度,岩下平台由于高温,连草皮都难生长。勘察人员无奈只能光着膀子作业,还有人一度中暑。昼夜温差变化令岩画附着的岩体像鱼鳞一样剥落。
其三是环境变化。潮湿水珠附着在岩石上,同时周围环境粉尘增多,使岩画表面被泥膜覆盖,严重影响岩画清晰度。
其四是生物“杀手”。在岩壁上生长的榕树、苔藓和筑窝的昆虫分泌的酸性物质破坏岩画。记者在一片约6平方米的岩画上就看到了三四个虫窝。
另外,岩石自身构造而引起的片状剥落;岩画颜料层的脱落褪色;溶岩渗水在岩石表面留下灰白或黑色钙质沉淀,也是岩画脱落的主要病因。
为什么岩画历经2000多年仍保存完好,近年来却大面积脱落呢?对记者提出的这一疑问,文物专家认为,情况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几千年来的风化、水毁、钟乳石沉积等作用,积累了岩画病害。另外,如今的温室效应、极端气候、周围环境的污染,也给岩画带来了综合影响,尤其是岩画载体为对水敏感的石灰岩,对岩画的色泽保存有一定损害。
花山“体检”
动用多种检测手段
走上原本用于游客近距离观看岩画的栈道,就能感受到大自然力量对人力的巨大挑战。这条水泥砌筑的栈道多处坍陷,最宽处的裂口竟达1米多,这仅仅是去年的洪水掏空栈道地基造成的后果。而修补岩画,更是人力对自然的应战。
为了精确测定岩画的病害部位和程度,文物保护工作者使用了多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包括三维、红外成像等技术。
在崖壁脚下,勘查人员在崖壁上打出了许多岩芯,观察山体构造。同时还钻探地层,察看地下水位高度。在岩壁上,工作人员先利用脚手架分割出一个个同等面积的小方块,然后将方块编号分区,在纸质图纸上标出每个区的病害区域和类型。随后通过测绘成像技术,绘出CAD图纸,用计算机建立病害信息统计系统。
通过电脑,记者看到了整个花山岩壁的图纸,点击其中一个区域,就能看到这个方块上的病害情况,连危岩形状都被清楚地勾勒出来。据介绍,即使是0.1平方米大小的危岩,都能在图上精确地表现。根据这张图纸,工作人员将实施岩画的大手术。
初定“药方”
用花山原石补岩画
为了找到修补岩画的材料,负责此工程的材料学博士戴仕炳等专家从花山运了一吨石块到上海的实验室,反复试验了一年,终于配制出了一种看来比较理想的材料:用花山的原石加入水硬性石灰浆中,作为粘结危岩的材料,以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据戴仕炳博士介绍,过去一般使用水泥、有机树脂作为粘结材料,但是容易发脆或脱落,不太适合。考虑到花山本身就是石灰岩体,他们决定尝试水硬性石灰浆,而且还加入许多花山原石石粉作为“药引”,帮助粘结灰浆适应环境。操作过程如同医疗植皮一样精细:先用石灰浆小心地粘住危岩边缘,再用吹风机一样的压缩空气机吹掉危岩空隙中的尘土虫蚁等,然后用极细的注射器向内注入石灰浆,小心敲打粘合,防止空鼓。过程有点像贴瓷砖,但难度要大得多,因为石块内部是凹凸不平的,确保每个地方都填充到浆料难度很大。
在一面没有岩画的崖壁上,工作人员作了很多试验。记者上去左看右看,如果不是贴着编号,实在看不出哪块岩石是粘结上去的,因为石灰浆凝固后与原石浑然一体,“本来成分就都是石灰”。据介绍,每一块危岩的粘结都采用手工操作,届时将是浩大而长期的工程。
保护意见
救急措施与科学保护相结合
当天的勘察过程中,专家组发现危岩的情况十分危急,有的石片用手轻轻一抠就能掉下来。为此,专家组提出,保护岩画应采用科学方法,但一些“土法”应急也可以采用,等到岩石掉下来摔碎就补不回去了。
“发现危岩先粘上,后面再来科学修补也来得及。”有些老专家显得心急如焚。他们建议选择不与粘结材料冲突的物质先加固危岩,事后再慢慢处理。
专家们还建议,在崖壁下设置保护网,接住掉下来的岩石,“每天检查一遍,再拼回去”;以及请测绘美术人员,将花山岩画按实际比例临摹下来存档。
在技术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表示,花山岩画的保护“手术”应尽快开展,选择材料应考虑到持久性和再修补能力,“以后如果开裂了,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继续补”。
相关新闻:
宁明花山岩画何时能揭开“面纱”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宁明讯(记者甘宁)游客对花山岩画“远观而不可近玩”已经有5年了。从2005年开始,花山岩画因实施保护工程而谢绝游客登岸参观。今年4月起中越边境小口岸通关旅游的开放,友谊关-宁明一线的旅游压力加大,重新开放花山岩画景观的呼声越来越高。在3月21日的花山岩画保护专家论证会上,花山岩画观光的方式成为讨论重点。
据宁明县政府介绍,花山岩画观景栈道的封闭给游客数量带来了一定影响。封闭前的每年游客数量在5万人左右,之后几年一直没有太大增长。去年以来花山的游客数量增加到六七万人次,但与花山的知名度相比仍不匹配。
记者了解到,目前游花山只能采取乘船方式,游客从宁明县城出发,约20分钟车程到游船码头,船行45分钟左右到达岩画崖壁前观赏,然后回程。整个游程需3小时左右,散客船票价格为每人80元(包括花山游览票价),此价格与栈道封闭前一样,并未因不能登岸而降低,因此有游客觉得“不值”。另外,花山的游客一般从两个方向来:上游是越南、凭祥、上思、防城、钦州;下游则是宁明、扶绥、南宁。下游的游客往往不搭乘宁明本地的游船,而是自己坐船“免费看花山”,给景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实际上,因水毁栈道、崖顶危石不断掉落等原因,岩画观景栈道现在的安全状况不宜向游客开放。文物工作者目前进入工地必须戴安全帽,且游客近距离参观难免给岩画带来不可预知的破坏和污染。在栈道沿途的岩壁上,记者就发现了不少用笔或刀刻写的“××到此一游”字样。
针对这一问题,宁明县文体局局长彭全威介绍了计划中的岩画保护和游览设施。一是在岩画附近建设监测站,密切注意岩画区域的四季气温、湿度、风力、水域、地质变化等情况。二是在岩画崖壁对岸的坡地上建设一个观景台。“对面的坡地视野更开阔,风景更美”,游客可在观景台上用望远镜观赏岩画。在观景台两侧分别建设上下游码头,这样也可解决游客管理的难题。
花山岩画何时能揭开“面纱”与游客再见面?文物部门的意见是“尽快”。专家提出,岩画保护与游客旅游并不冲突,两全齐美的办法是“文物保护工作也是难得一见的游览内容”,让游客观看文物工作者修复岩画的过程,不仅满足了游客的游览愿望,更能提高大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当然,前提是保证安全,保证修复工作正常进行。如把脚手架保护网改为透明的;或采用游客预约制,限制参观人数和时间等。据介绍,这些方法在敦煌壁画修复工程中也曾采用,受到游客欢迎。
据悉,花山岩画的再开放工作将进入严密论证程序,届时将拿出合适的开放方案。
(记者 甘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