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工业总产值3年翻番突破2000亿元启示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3:07来源(作者): 

   编者按 辞旧迎新,再谋发展。2009年,在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广西与全国一样,抓住机遇,有效应对,峰回路转,写下了绚丽篇章,积累了宝贵经验。生态工业柳州就是典型代表。其生动事例说明,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

 

    为便于各地在新的一年里抓住发展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广西日报特推出柳州市抓住机遇、科学发展、调整结构、自主创新等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3=57”,您相信吗?

 

    柳州市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就交出了这样的答卷:其工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从1949起奋斗了57年;而从1000亿元翻到2009年的2000亿元,仅用3年!

 

    中央媒体竞相报道,举国瞩目工业柳州!

 

    柳州人感慨万千:工业也像木桶中的一块板,孤军突破欲速不达,工业、环保和民生,“三个同步”又好又快。

 

    2009年,其工业利润增长59.7%,比产值增长高40多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入选全国城市20佳;城市环境舒适度和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在《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分居全国294个城市的第九位和第十位。

 

    柳州市领导荣幸地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2009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这块沉甸甸的奖牌。

 

    中央领导在视察柳州时赞赏有加:柳州的同志扎实向上、奋发有为!

 

    生动具体“阐述”科学发展 “三个同步”又擂前进鼓点

 

    “山清水秀地干净。”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考察柳州时,对柳州的高度评价。这不知振奋了多少柳州人。

 

    柳州人心中有数,柳州曾是全国4个酸雨区之一,其烟雾弥漫的天空宛如“黑锅盖”,雨水PH值达4.3,只差0.3就达到酸醋的酸度,车辆遇雨就生锈、作物遇雨变蜡黄、市民遇雨常头痒……酸雨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几十亿元。市民流传起这样的顺口溜:“天上飘‘黄龙\’,十雨有九酸;青山白了头,病痛往上翻。”

 

    经过多年的科学发展,柳州市真是变了。然而,柳州市的领导并没有陶醉。

 

    “几十年了,‘工业柳州就抓工业\’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要从根本上扭转不容易,稍稍放松就会死灰复燃。”柳州市领导对记者回忆说,“要巩固成果、再创辉煌,必须加强科学发展,并要将其‘翻译\’成通俗易懂、有具体内容的‘柳州话\’。”

 

    于是,2008年7月,柳州市委确定了扎实推进“三个同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柳州版科学发展战略。“三个同步”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宜居城市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这一来,工业、环保和民生,就如同组成木桶的多块木板,同步发展、并头并进的理念,逐步成了柳州人的共识,成了柳州人的信心和力量源泉,在巨浪滔天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催生了柳州新的发展机遇,又擂响了柳州前进的鼓点。

 

    “三个同步”步步有指标 责任到人有奖又有罚

 

    “三个同步”将科学发展译成了“柳州话”,还要化为“柳州行”。

 

    众所周知,不少地方都想改变,所提口号也很动人,但并非都能成功。原因就在于口号高悬,缺乏指标、细则和措施支撑。

 

    有鉴于此,柳州市可谓壮士断腕,重拳出击,力度空前,将“三个同步”细化出一组组配合到位的“组合拳”:首先制定了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建升级方案,实施工业、历史、文化、旅游“四大名城”建设,推进“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二次创业”;然后将每个方案和每个“名城”建设又细化出一系列工程项目,每个项目又将任务与责权利层层量化到每名领导和有关人员。其中,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就出台了8项要求、9条意见和10项措施,细化出数百亿元责任到人的技改项目等;每名市委常委都分工负责抓项目建设。

 

    “这种模式有利于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协调发展和便于检查。”柳州市委书记陈刚告诉记者,“沈常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北海)听了汇报,还补充了一点:便于记忆。”

 

    为解决柳南区一些作坊超标排污问题,柳州市委主要领导登上鹅山,深入现场调研,作出批示,责成整治,拆除了24家“三无”腐竹作坊,拆除26座烟囱;市长郑俊康为加快项目建设,夜访拆迁户,亲接热线电话,与搬迁“钉子户”促膝恳谈;市委副书记苏海棠多次深入企业、街道社区,向职工群众问计问需,提振大家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为了推进“三个同步”,市领导真是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因为有指标和责任呀!”陈刚笑着说,“不这样能达得了标?”

 

    2009年,柳州市区空气优良率高达98%,柳江河的水质继续保持地表二类至三类的水平。更主要的是,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每立方米由上年的0.071毫克降至0.063毫克,降了11.3%,差0.003毫克就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了。而柳州市环保局的领导为这0.003毫克急得团团转,又是总结、又是问计,又要搞攻坚战……

 

    平心而论,柳州工业总产值2009年增长了250亿元,同时排污也要大减,实在太难了。

 

    2009年,柳州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均获自治区本级财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一等奖;二氧化硫减排提前达到“十一五”减排目标。这是多么不易呀!

 

    然而,柳州人就为这么一点0.003毫克的差距较真、焦急。他们如此严于要求、一丝不苟,“三个同步”岂有不落实之理?

 

    难怪啊,柳州市政府推销能力在《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高居全国294个城市的第七位!

 

    工业环保民生互联互促    “三个同步”又好又快

 

    “柳州市工业总产值3年翻番,就因为得到环保和民生的同步支撑。”柳州市副市长王柳平说,“看到柳州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城市景观、幸福的市民生活,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说什么环保影响经济是不对的。”

 

    已连续3年产能实现年递增200万吨、2009年产量突破800万吨的柳钢,变化可谓翻天覆地!然而,柳钢人言及工业,必谈环保。

 

    柳钢总经理梁景理语重心长:“不治理环境,柳钢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了。”

 

    “以前,参加市‘两会\’最头疼,很多代表都质询柳钢环保。”柳钢董事长陈永南欣慰地说,“近几年,柳钢投入16亿元巨资,打造绿色柳钢,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和尾气回收利用,使天蓝了、水净了、厂美了,完成上千万吨产能也很少听到责难声。”

 

    “更感人的还是民生。2008年,柳州市实施‘三大民心工程\’,2009年又推进‘十大民心改善工程\’。”柳州市发改委主任姜云飞如数家珍地扳起手指:

 

    该市从2008年起开展全国首创的改制企业职工危旧房集中区改造,历时3年,投资200多亿元,将惠及2.4万户共8.7万人,原住户不花钱就可按1∶1.2拆旧变新、以小换大。在和兴园、北祥新居廉租房,600多名住户领到了新居钥匙。职工吴芳萍高兴地说:“企业改制了,政府还能想着我们,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了。”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而如今的柳州有了。该市从2008年开始,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学生免费午餐工程”,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也一度使柳州再次成为全国新闻媒体的焦点。如今,这一民心工程正向纵深发展,开始向全市非贫困县的民族乡(镇)推广了。

 

    柳州市还实施了“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老有所养工程”、“商贸便民工程”、“交通畅达工程”、“全民健康工程”、“家园绿美工程”、“就业援助工程”和“平安建设工程”等,近年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超过400亿元。

 

    根据“十一五”规划,柳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增8%和7%,而近几年年年都达到了两位数。

 

    这一项项民生工程不知温暖了多少市民的心,点燃了多少市民的创业激情。

 

    “柳州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2009年产业工人大体不变,工业总产值却翻到了2000亿元。”柳州市规划局局长左崖自豪地说,“其奥秘从柳州市改善民生中不是可以略见一斑吗?”(记者 陈健民 刘兴标 谌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