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中心及展馆开放时间
(法定工作日)
上午:08:00 -12:00
下午:15:00 -18:00
查档及观展预约咨询: 0771-5852963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3:02来源(作者):
政府引导:50年“封、造、管”既保生态又得钱
“弄拉的群众有很强的生态保护意识,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刻的教训。”马山县林业局副局长杨明说,在“大炼钢铁”的时代,弄拉的山林几乎被全部砍伐,山石裸露、水荒粮缺,生态环境愈变愈劣,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从那之后,村民们意识到要‘靠山吃山\’,必须先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村民李义康说,为防止乱砍滥伐,村民们共同制订出了一套护林公约:烧火就捡山上的枯树枝,不允许砍树。屯里还组建了一支山林巡逻队专门负责监督山林的保护情况。不到一年,山林就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除了“封”和“管”,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村民们“造”林的积极性也更高了。曾在70年代末做过生产队长的李荣光说,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当地村民更新观念,制定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在山腰以上封山,山腰以下种植竹子、菜豆树、苦楝、任豆等生长较快、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山脚种植柑橘、柿子、龙眼等果树和金银花、山枝子等药材,平地上则种植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经过几十年的勤奋开拓,弄拉的生态面貌得到改善。现在全屯有林果1862亩,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果树与中药材有近800亩,占40%以上。同时,农民收入也逐步提高,到90年代全屯人均收入就达到3000多元。弄拉屯也先后获得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等称号。
马山县委书记李兵表示,近年来,马山县向全县推广弄拉的经验,成功地在石漠化严重地区探索出了“封山育林+造林、种果、种药”和“封山育林+种竹+节柴”等治理模式。如今,很多曾是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山上林、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据统计,截至目前,马山县累计封山育林近9万公顷,占岩溶地区土地面积的55%,有4万多公顷的石山植被覆盖度达到60%。
科学改造:不断探索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李义康家门口有三块醒目的牌匾,一块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一块是“弄拉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弄拉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还有一块是“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
马山县县长黄丽娟说,这三块牌匾是弄拉屯在生态重建方面所走的科学道路。“除了艰苦奋斗精神之外,始终坚持科学的改造理念、不断探索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弄拉屯形成如今面貌的最关键因素。”黄丽娟说。
从90年代初开始,马山县就与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协作,实施《马山县古零石灰岩山区造林绿化试验》项目,并针对石山造林条件差、难度大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了使用良种壮苗、实行多种林木混交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形式,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和造林质量。
2008年底,弄拉屯的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广西第一个旅游专业合作社,所有社员全部搬迁,统一建房居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地量化入股参与开发经营合作社,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目前已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道路、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我们保护好生态,找到好的发展路子,不仅能靠山吃山,也一定能靠山致富。”李荣光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