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成各国经贸官员“必修课”

发布时间:2012-02-21 10:32:59来源(作者): 

“我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善用政策的重要性,很多自贸区的优惠政策都等着我们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样必然能形成一个双赢的结果。”菲律宾贸工部国际展览中心执行总裁隆德丝·麦迪琳(MA.Lourdes D.Mediran)说。

 

    7月13日,东盟秘书处及来自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经贸主管部门的官员齐聚南宁,参加为期20天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研修班。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郑军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国家都将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研修班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消除负面的影响,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投资合作。 

 

    “研修班旨在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自贸区有关政策法规的平台,帮助东盟各国更及时、更直接、更准确地把握自贸区带来的无限商机。”郑军健介绍。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中国自东盟进口的7000多种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占全部产品的93%,同时,东盟国家也将调整税率。随着双方关税的进一步降低,互补性产品的市场空间将极大拓展。

 

    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刘建文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后,中国和东盟企业将获得更多进入对方市场的机遇,虽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但中国企业在开拓东盟市场方面,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优惠政策利用率不高首当其冲。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中国货物出口到东盟国家,凡符合双方签订的优惠关税的有关规定,只有凭原产地证书才可获得减免关税的最大优惠待遇,否则,只能享受WTO最惠成员关税待遇。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对原产地证书不是很了解,更不清楚原产地证书可享受优惠关税、减少企业成本、扩大出口的功能,申领证书的热情不高,许多出口企业错失了本应享受到的关税优惠待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说,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从2004年起已经实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目前已经基本实现零关税。但是他领导的一个小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0%的企业利用了自贸区的优惠政策来降低成本,扩大出口。

 

    记者此前在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中心采访中发现,被问及的参展商都信心满满地要开拓东南亚市场,但是对自贸区具体的优惠政策却知之甚少。

 

    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法制与综合业务处副处长谢柱军介绍:“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对政策的不了解,同时由于每个国家又有具体的不同规定,实施标准也不统一。”

 

    比如,东盟国家对于检验检疫都有各自不同的标准,同时也由不同的机构在管理,像越南就是由农业部、科技部和卫生部负责,一些国家动检和植检时分属不同部门,几乎找不到与中国检验检疫相对接的机构,这给双方的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要想企业了解政策,必须先让各国的经贸官员更深刻地理解政策,”郑军健说,“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官员和专家为各国的学员授课,同时让他们到中国天津、大连进行实地考察。如何善用自贸区政策,现在已成各国经贸官员的一堂‘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