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灭瘟疫 患难见真情——1954年广西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抗灾救灾始末

发布时间:2020-04-10 15:07:16来源(作者):自治区档案馆 林红棉

  1954年,新中国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长江流域雨季提前,前半年长时间持续降雨,在7月份又连续暴雨,洪灾爆发,长江流域受灾严重,而湖北因其地理位置,是当时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湖北境内江河交错,既要遭受上游来水,又遭遇下游抗洪无法排水,内涝成灾,人民伤亡、经济财产都受到严重损失。湖北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广西日报》每日更新武汉水位情况,武汉最高水位一度达到29.73米,比1931年洪灾最高水位还高,远超警示水位线,情况十分危急。为确保武汉市和黄石市,荆州专区成为分洪地区,荆州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党中央号召全国支援湖北抗洪救灾,广西省委高度重视,1954年8月迅速组织了3支医疗队前往湖北,支援荆州重灾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让我们重新见证了洪灾无情人有情,桂鄂两地一家亲的动人情景。
 
1954年广西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抗洪救灾工作总结(广西壮族自治档案馆藏)
  广西从南宁、柳州、桂林各派出一支10人组成的分队,包括医生、护士、助产士和化验员,于8月20日到达武汉。广西医疗队听取湖北省卫生厅关于湖北灾情报告后,被指派到荆州专区开展医疗救治和预防工作。南宁队为一队被分配到荆门县,柳州队为二队,被分配到石首县,桂林队为三队,被分配到洪湖县黄逢山。其中,洪湖县黄逢山为重灾区,荆门县虽非灾区,但由于是监利县灾民转移集中地所以人员密集,医疗卫生情况亦不容乐观。医疗队虽对灾情有所了解,但到达灾区后所见依然让他们震惊:重灾区田园房屋尽被淹没,人畜粪便堆积,苍蝇蚊虫肆虐,各地肠胃传染病流行。
  
  1954年广西省支援湖北灾区医疗队全体队员合影(照片来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疗队到达灾区后,号召党员团员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要有同情心和革命精神,治疗上胆大心细、认真负责、态度和蔼。他们通过治疗对灾民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做好医疗预防,在病人中建立了威信。
  当时,医疗器械用具极其匮乏,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起初医疗队住的是不足二尺的草棚,下雨漏雨,刮风时草棚就被刮跑了。但他们没有被眼前的困苦吓倒,创造条件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一队在收容病人时,没有大便器,用DDT油罐改造;床上没有油布,病人在床上大便失禁,护士用手来清理;天冷时病人睡竹床没被子,医护人员动手打草席子给病人用……二队自制盐水架,用绳索捆起皮管自制调节器……三队初到黄逢山,没有地方住就用油布搭棚子,看病没有桌子用板拼凑,没有消毒器就拿出自己的洗脸盆来使用,没有柴火自己去割草打柴……
  医疗队不但治疗救人,还捐衣捐钱帮助病人解决困难:给年老走不动的病人送钱乘车;给需要转院的重病人路费;给口渴的病人买水喝……当地群众动情地说:“给我们治病还送钱,只有新社会才有这样好的医生护士。”当地各级政府高度赞扬:“广西医疗队的同志,没有一个孬的,他们实在太吃苦了,看病过细,吃药见效,态度又温和……”当地群众说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救命恩人,给他们写感谢信,还赠送了十面锦旗。湖北省政府对广西医疗队中的12人授予了功臣模范称号:
  甲等功三个:都文辉、王竹筠、李正芳
  乙等功四个:罗荣珍、黄锦瓜、秦尚清、庄美光
  丙等功五个:程国栋、林静如、周贤、冯昕、夏松坤
  
  1954年广西省支援湖北灾区医疗队桂林分队全体队员合影,他们手里是当地群众赠送的锦旗。(照片来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955年1月,长达5个月的抗灾救灾工作结束了,广西医疗队支援湖北期间,门诊73791人次,化验10656人次,住院393人,出院300人,疾病发生率从60%以上降到5%。广西医疗队在总结中写道:湖北抗灾救灾取得胜利,跟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政府积极宣传着抗灾救灾政策,善于团结和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和发展副业是分不开的。不管是医疗队员还是当地群众都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