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使命,做好城市历史的守望者――柳州市档案馆编研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18-05-30 11:12:48来源(作者):柳州市档案局 吴爱玲

不忘使命,做好城市历史的守望者
――柳州市档案馆编研工作回顾

 
 
    在人们的印象中档案馆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档案工作者都是一些默默无闻守着故纸堆埋头做事的人。是的,档案工作者不但负责接收、整理、保管档案资料,向社会提供档案利用,同时还应当是档案的研究者,历史的发掘者,是城市历史财富的守望者。
    人们只有对历史予以应有重视的人才能从中汲取智慧。档案编研是通过对原始的档案的研究而实现对历史的整理和还原,当档案部门将研究成果提供给广大读者和档案利用者时,这已经是档案利用工作更高层次的体现。
    柳州市档案馆档案编研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侧重于馆藏档案资料的专题整理。1991年至2005年先后参与编写《中国共产党柳州市组织史资料》《柳州市“文革”大事记》《柳州市“文革”大事件》;利用馆藏档案资料编写《中共柳州市历届代表会议、代表大会〈市委工作报告〉汇编》《柳州市历届人民代表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汇编》等10余种400多万字,并完成《柳州市志·档案志》的编写任务。
    1993年~2008年,柳州市档案局承编中共柳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柳州年鉴》,共出版15卷(国内外发行),共2.3万册。曾在全国地方综合年鉴评奖中,获得过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这15卷《柳州年鉴》全面记录了柳州发展的足迹,贴近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贴近人民群众,有效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2008年,根据国务院精神,《柳州年鉴》的编纂工作移交柳州地方志办公室。
    2009年至2017年,柳州市档案馆先后出版馆藏系列书籍《美丽的柳州——城市记忆档案图片陈列》《可以触摸的印记》《那时刻——柳州市综合(国家)档案馆馆藏图片选辑》《沉钩浮影——档案与民国柳州》《阚维雍将军纪略》《柳州民国文献述要》《抗战胜利后滞柳华侨的救济与遣送》等书籍,让市民从一个个不同的角度感知城市历史不同的层面。展现历史的真实面容是档案工作者的责任。
    柳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但馆藏档案少有这类资料。这就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如果档案研究仅仅局限于现有资料,我们就会失去民俗文化这个阵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改变编研理念,只要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就应当去征集,去研究。为此,柳州市档案着手打造“民族文化记记工程”,深入乡村、深入民间搜集第一手材料,采取与地方文化团体及地方文化人士合作的方式,出版了《柳州客家》《旷野元声——柳州山歌拾遗》《王氏家谱》《深山天籁——六甲歌》等民俗文化书籍,不但凸显地方人文的独特魅力,并扩展了馆藏档案的内涵和外延,对民俗文化起到保护与传承的功效。
    为了顺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柳州市档案馆注重发掘档案资源,注重打造档案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曾与媒体合作创办专栏,举办各种展览,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加强网络建设。
    柳州市档案局利用一楼展厅举办过60余次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展览,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发挥档案的教育功能。还浓缩柳州百年人文历史,举办档案图片陈列,展现柳州丰厚的文化底蕴,该展成为柳州市民和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发展历程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固定阵地。2 015年,柳州市档案馆与柳州政协、党史办公史等部门共同创建柳州抗战专题网,柳州市档案馆负责的“档案揭秘”子网页,共开设”7个板块,上传图片及资料共259张/份,文79000余字。            
    持续开展档案专题研究,积极撰写文史研究类文章。先后在《中国档案》《文史春秋》《广西档案》《八桂侨刊》《内蒙古地方志》《中国档案报》《柳州日报》《柳州晚报》《南国今报》《通辽都市生活报》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刊登200余篇文史类文章。档案研究性文章有别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它是资料的整理,是历史的还原,是颇为艰辛的研究和探索过程。
    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我们档案部门有义务把历史的责任扛在肩上,去挖掘、去整理、去宣传,抹去岁月的尘埃,还原历史的真实面容,让那些零星的、散落在岁月深处的历史记忆缀集组合形成丰满的城市记忆。让人民有机会、有渠道了解我们这座城市所发生过的历史故事,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