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广西壮族常住人口约1578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31.4%,占全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的83.5%。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来宾、崇左、防城港、贵港、钦州等市。
据文献记载,在先秦时期,壮族被称为“西瓯”、“骆越”,汉代称为“乌浒”,隋唐称“俚”、“僚”,南宋始局部地区出现“僮”的称谓,到清代已被普遍认同。解放后,自治区把各地自称“布壮”、“布土”、“布衣”、“布寮”等20余种民族统称“僮族”。1958年3月5日,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历史上,壮族曾仿汉字创造了方块壮字,称“土俗字”。新中国建立后,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壮文。
壮族是一个崇文好艺、思想开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家喻户晓,重大节日有“三月三”、 “中元节”、“牛魂节”,其中“三月三”不仅是壮族重要节日,也是广西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地位不亚于春节。这天,除传统的歌圩外,还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红蛋、演壮戏、打扁担等活动,1984年在南宁举办首届“三月三”歌节, 1991年起邕城举办南宁民歌节,之后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被誉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还有深受壮族人民喜爱的铜鼓、天琴、壮锦、花山崖画,堪称壮族文化艺术之瑰宝。